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材料(1898年)425日,美正式向西宣战,美西战争爆发。战争历时仅三个多月,衰落的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不堪一击,美军迅速在太平洋战线和加勒比战线击败对手,赢得了这场所谓“小而辉煌的战争”的胜利。同年1210日,双方在巴黎签署和约,西班牙放弃古巴,并承认其独立,将关岛和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还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将菲律宾群岛的主权转让给美国。从此,美国取得了对古巴和菲律宾的控制权。

夺取菲律宾之后,美国的目标对准了太平洋西岸的中国。……18999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对话国际贸易原则,主张在中国享有势力范围的各大国应该一视同仁地将各通商口岸向所有贸易国开放,任何势力范围或通商口岸不得实行贸易的歧视性待遇。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西战争的背景及结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西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2020-12-2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威廉二世(1890至1918年间在位)执掌国政后不久开始执行“世界政策”。它主要代表了德国大工业家和大地主把德国从大陆强国变为世界强国的渴望,同时也混杂了思想界对中世纪大一统性质的德意志帝国的怀旧。……威廉二世得意地解释他的“世界政策”就是向海外扩展殖民地,掌握制海权,争霸世界:“德国的未来在海上”,“定叫海神手中的三叉戟(即制海权)掌握在我们手中”。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   第一端胶澳租界大清国大皇帝已允将胶澳之口,南北两面,租与德国,先以九十九年为限。……德国所租之地,租期未完,中国不得治理,均归德国管辖,以免两国争端。

第二端铁路矿务等事中国国家允准德国在山东盖造铁路二道……于所开各道铁路附近之处相距三里内……允准德商开挖煤斤等项及须办工程各事。

第三端山东全省办事之法在山东省内如有开办各项事务,商定向外国招集帮助为理,或用外国人,或用外国资本,或用外国料物,中国应许先问该德国商人等愿否承办工程,售卖料物。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威廉二世“世界政策”的最终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0-05-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5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三、向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总统递送问候信。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D.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
2019-10-09更新 | 201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5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城市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今南京城内),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上海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在租界之内,大多数做生意的是中国人,纳税的是中国人,劳动的也是中国人,试问中国有没有人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能够有大发言权呢?中国人能不能够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议订法律来管理上海呢?我们在上海是主人,他们由外国来的都是客人,他们居然反客为主……

材料四近代上海人是在民族主义背景下,“被污蔑的口岸华人”,尽管租界的统治者是外国人,但租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始终是华人,日常事务的实际管理大半还是抓在中国人手中,上海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城市。中国人在上海已自成社会,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有力的上海文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界碑”的含义是什么?据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3)材料三四对上海租界的看法存在着哪些差异?站在中国近代化的视野你如何理解近代上海的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海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由海入侵的步步深入,清政府采取的海防战略从“弃大洋,守内河,以守为战”到“师夷智以造炮制船”“水陆兼防”“以水为主”。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但其权限被限制在军政方面,军令权掌握在皇帝和军机大臣手里,舰队指挥权掌握在前陆军将领手里。同期日本形成了在天皇统率之下的海军省和海军军令部,海军以平均每年置舰两艘的速度加快建设。清朝“自光绪十四年后,未增一船”,战时甚至出现“子弹巨细,多与炮径不符”的窘境。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晚清政府开始意识到“争夺制海权”的重要性。

——摘编自李强华《晚清海防战略的嬗变历程、制约因素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我国海洋利用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海防失败的主要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爆发于1840--1842年,第二次是1856--1860年,第三次则是1894--1895年。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的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整理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具体是指哪三次战争。作者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并简要评析其观点。

材料二       19459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2014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以立法形式确立9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以国家层面的庄重仪式,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向这场血泪书写的伟大胜利致以崇高的敬礼。

       ——摘编自《抗日战争》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赢得“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要求从不同角度回答)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国虽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舰队。但是耽误了对保持战争所必须的改造和改装。因此没有新式速射炮,以致被日本的速射炮所压倒。另外,因为装备不良而未能按规定速度行驶,弹药的储备也不充足,在海战时苦于弹药的缺乏。

       ——【日本】藤村道生《日清战争》

甲午战时,清廷内部矛盾甚剧,翁(翁同龢,光绪帝的老师)李(李鸿章)不和,已尽人皆知,而宫中帝后矛盾的暗争更烈。这年慈禧太后欲庆六旬大寿,提出海军经费,大修颐和园。及朝鲜事起,慈禧即主从速和解了事,以免耽误她大举庆寿,广受贡献。光绪帝已亲政,倾向主战。慈禧不悦,更形矛盾。

       ——《六十年来中国和日本》

材料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法西斯先后投入其陆军总兵力的90%,以及海、空部队的大部,将战火扩大到华北、华中和华南。……即使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总兵力的60%以上及相当数量的空、海部队仍被钳制在中国战场。直到日本投降前夕,其在海外的军队共365万人。而在中国战场即为200万人,占55%。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材料三 经过艰苦谈判,1943111日,美国、英国与中国分别签订了新约,结束了中国与这两个西方大国在法理上的不平等地位。

194535日,美、英、苏、中四个发起国联合发出了邀请各国参加旧金山会议的请柬,成为联合国发起国之一。……626日签署《联合国宪章》时,中国因最先进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而被列为第一签字国,并被允许使用中文签字。在这次会议上,中文被确定为联合国使用的五种语言之一。自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确立下来。

       ——《甲午之败的国民性反思》


(1)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它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说明了什么?二者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20-08-0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像为慈禧太后搞“万寿庆典”,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不断削减军费预算。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准备严重不足的中国早已注定损失惨重。

——摘编自《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的抗日战争与欧洲反法西斯的战争不同,欧洲有很多国家参战,而中国作为东方大国,与日寇奋战14年之久,历时最长,又几乎是独撑东亚,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支主力军,地位显著。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对敌作战12.5万多次,消灭敌伪军170多万;连同国民党正面战场,击毙、打伤、俘获日军共250多万人,超过美、英、苏消灭的日军总和;日军总兵力的2/3被牵制在中国。

——摘编自薛红焰《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前提和重要推动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次中日战争给你带来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在东亚地区的各国和诸民族所独有的国际秩序中,中华帝国的华夷外交体系构成了东亚地区外交体系的主体。德川幕府初期就开始尝试脱离中国的华夷外交而开展独自的外交关系,明治政府登上政治舞台后,同以往的统治者一样向清政府要求树立外交关系。甲午战争对于日本而言,新兴的日本在东亚变得更加重要了。不仅如此,此前中国一国可以主导东亚地区内的几乎所有事务,而今日本存在的扩大使得东亚世界呈现出了日清二元化的世界。在随后的欧美列强瓜分中国,以及随后的中国内乱中,日本逐渐取代中华帝国的东亚盟主地位。

——槽山幸夫《东亚近代史中的中日甲午战争》

材料二 二战后东亚格局演变概况

时间发展阶段内容
1945-1949一方独霸东亚地区基本上由美国单独控制
1949-1970两方对抗美国对苏冷战和对抗在东亚表现为和中国的激烈矛盾
1970-1980三角关系东亚出现了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关系
1980-1990四边平衡东亚出现了四国六方关系均衡发展(美苏、美日、苏日、中美、中苏、中日)
1990年以来多国协调东亚出现了多极协调的格局

——据王邦佐《回顾与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亚格局》


(1)据材料一概述近代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东亚格局的演变过程所呈现的特点。并简述1970-1980年间“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关系”中,美国与中苏的外交关系。
2020-07-2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5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中国外交之起,处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

——摘编自义和团运动期间《中外日报》的一篇文章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和团运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抗日战争使中国令“环球心折”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