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适应当时大量兴起的新式学校的急需,为满足社会对“新学”和“西学”的认知渴求,中国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译介新式教科书的运动,京师大学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京师大学堂引进西方教科书概况

阶段概况备注
起始阶段
(从1898年创办到19007月停办)
引进的教科书较为有限。
《大学堂章程》规定:要建立编译局,翻译西方学堂教科书,以收实效。189873日,光绪帝发布上谕,正式建立译书局。
1.大学堂1902年设立藏书楼“广集中西要籍,以供士林浏览而广天下风气”,调取江、浙等省官书局各种书籍。
2.大学堂为全国各地的学堂提供教材或者书目,各省新式学堂所用教科书要由其所定(学部成立前)。
繁荣阶段
(从1902年重建到19051月底学部成立)
引进教科书的高潮阶段。
上海译书分局、译学馆相继成立。1903-1905年购买西方教科书总数574部,其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类421部,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153部。译学馆甲柜所藏书目共127部,除8部是中国书籍,其余119部全部是日本教科书,其余四个柜子的书目也是一样。
趋缓阶段
(从学部成立到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引进教科书的步伐减缓。
1904年译书局和上海译书分局停办,1905年学部编译图书局成立,中国人兴起自编教科书的高潮。

——摘编自张运君《京师大学堂和近代西方教科书的引进》


综合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清廷苦内乱之时而英法之军逼天津,于是清廷于天津暂立草约,退两国兵。其翌年……两国兵复逼白河,清将僧格林沁防之,大败,大沽天津北京皆陷。文宗幸热河(直隶承德府),使皇弟恭亲王与二国议和,时俄国公使衣固那邱甫在北京,斡旋于英国公使额尔金,与法国公使古禄士之间,遂左约和成,实日本历二千五百二十年(咸丰十年)也。

——《中等东洋史》(1898年)桑原骘藏(日本)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边疆不断出现危机,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通史纲要》(上)


问题
(1)判断材料一描述的是哪次侵华战争?这次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指出中国近代第二次出现“天津北京皆陷”的是哪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临“大变局”,当时的国人进行了哪些努力和探索?
3 . 1861年以后,清政府的关税征收主要由户部、工部管理的常关和总税务司控制的洋关组成,1901年《辛丑条约》后,列强以常关税抵还赔款,规定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划归税务司管理。晚清关税征收体制变化的结果是
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清政府彻底地失去了税收的管理权
C.商业税成为清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D.列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财政的控制
4 . 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这表明
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B.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
C.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D.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