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各国除继续在中国遍设各种工厂外,还进一步夺取筑路和开矿的权利,用直接投资和高利贷两种方式把持中国铁路、矿山。1901年清廷宣布“新政”,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设立练兵处,开始改革军制。慈禧太后于19069月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1911年成立内阁。据不完全统计,1902-1911年,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在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推动下,资产阶级领导的具有反帝爱国性质的拒俄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在全国蓬勃展开。据统计,革命党人先后在国内外创办了约一百二三十种报刊,用以“灌输最新学说”“传播革命思潮”“鼓舞国民精神”。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展开了建立革命组织的活动,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并多次组织武装起义。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呈现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原因。
2023-02-18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宪法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也是最长寿的成文宪法,至今依然是美国的根本法,它的成功与制宪时的激烈辩论以及制宪会议的费时和艰难性有密切关系。在奴隶制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这是在当时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其他一些棘手问题上制宪者们也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做一些让步或妥协。此外在一些暂时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上,制宪者们还采取避重就轻的方法。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对传统欧洲混合政府分权理论的一种极有创意性的改进。美国宪法虽然继承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政治理论,但这部宪法是欧洲政治理论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摘编自杨薇《1787年美国宪法的形成及启示》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我国宪法史和宪政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展示着我国民族资产阶级构建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宪政体制的美好期望。然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民初有宪法而无宪政,有法制而无法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受挫究根溯源是由于它的制定和实施指导理念在学理上出现了偏差和失误,概而言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者犯了因人立法思维和法律工具主义思维的错误。妥善处理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宪政关注的重难点,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民国初年动荡的时局中很难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摘编自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在经过艰苦卓绝的28年的革命战争后,终于推翻了国民政府,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基本政治制度。此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全国人民探索这条道路,尽管其间历经曲折,但也取得了丰富经验和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问题,不仅着力解决好制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而且考虑解决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现代化问题,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摘编自刘旺洪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民主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近代和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   容闳生平大事表(部分)

时间大事记相关言论
1854耶鲁大学毕业并获文学士学位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1860造访天京,向洪仁玕提出振兴太平天国、改造中国的方案此(太平天国运动)十五年中,满洲政府几无日不处于飘摇风雨之中。然于历史上究有若何精神,则未易轻许也。
1863受曾国藩委派去美国购买机器予所注意之机器厂,非专为制造枪炮者,乃能造成制枪炮之各种机械者也。
1872经多方努力首批留学幼童成功赴美。使予之教育计划果得实行,……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
1898与康、梁共商变法大计。后人之读清史者,必将许其(光绪帝)为爱国之君,且为爱国之维新党。
1911十二月,给未来的新中国领导者写信中国人民正处于自己主权的最高峰,他们一直呼吁成立一个共和国,……听从这种声音,你们就对了。

——摘编自文明国编《容闳自述》


(1)有学者认为容闳是中国近代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试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概括容闳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2023-03-0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中央设立理藩院统管边疆民族事务,派将军、都统等官员监管边疆军事、民政,颁布《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等法律。蒙古诸部在吸收八旗制度、草原会盟习俗基础上,实行盟旗制度,各旗受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各盟、旗不相统属。统一新疆后,在传统伯克制度基础上,实行政教分离政策,伯克不能世袭,负责当地民政事务。西藏地区,派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并借助宗教领袖教化风俗,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西南边疆实行改土归流,设府厅州县,建立保甲制度。台湾、海南地区实行郡县制度。对于边疆民族上层人士,朝廷常邀请其赴京觐见,旅途费用由朝廷承担,觐见时享受盛大宴赏。政府还鼓励内地人口移居边疆,贷给种子与耕牛;在边地创办学校,发展儒学教育。清朝的边疆治理制度较历代而言最为成熟和完善,体现了清朝治边方略的基本精神,边疆治理也卓有成效。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民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尤为重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的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参议院的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中央设立蒙藏事务局,由其负责边疆事务,如发展蒙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出版蒙藏回文的《白话报》,设立蒙藏专门学校,嘉奖边疆地区爱国上层人士,任命边疆民族地区的官员等。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开发边疆、发展边疆经济与文化的计划,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边疆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份整体规划。

——摘编自孙宏年《民国初年的边疆治理思想与机构演变(19121919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治理举措所体现的治边策略,简析其治边举措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边疆治理呈现的新变化,分析边疆治理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2022-07-07更新 | 268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元璋意识到要想稳定边疆,巩固新生政权,对少数民族“失其本性反易为乱,不若顺而抚之”。因此,明朝采取了羁縻卫所、土司等制度。羁縻卫所主要设置于北方边外的东北和西北地区,“选其酋及族目授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俾仍旧俗,各统其属,以时朝贡”。与北方不同,在南方少数民族分布区则主要实行土司制度,确立了一套专门的土司职衔,例如:宣慰使司、安抚司、宣抚司等。明朝时期,在边疆地区大力发展互市贸易,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此外,还向边疆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将数量超过少数民族的人口迁居6边疆,与当地人长期杂居共处。在经营边疆时,明朝统治者虽然十分重视军事(00的作用,但是从统一边疆开始,对边疆地区人民,尤其是少数民族一直都是在“恩抚”上下工夫。他们认为“若抚之以安静,谕之以道理,彼岂有不从化哉?此所谓以不治治之,何事以兵也!”在建国伊始,就下令“府、州、县、卫所,皆建儒学”。通过学习法律和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规范少数民族子弟的思想和道德行为,稳固边防,以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统治。

——摘编自郭晓灵《论明朝的治边策略》

材料二 面对严峻的边疆形势,1912年1月1 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表《宣言书》,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汉、满、蒙、回、藏诸地”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多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3月,孙中山颁布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的领土为“二十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从法律上明确了“内外蒙古、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法律地位。

——摘编自孙宏年《民国初年的边疆治理思想与机构演变(1912——191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时期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边疆治理的主导性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2022-07-05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东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8年8月,清廷在巨大的压力下公布了《钦定宪法大纲》,明令1916年为立宪预备期限。此部《大纲》以日本的明治宪法为蓝本,按照“国情”作了重要修致:皇权比日本天皇的权力大。臣民比日本臣民的权力小。招来了立宪派的严厉批评,指其为“假立宪”“伪立宪”。立宪派和绅商不承认《钦定宪法大纲》的合法性,率先发起了“开国会和平请愿运动”。

——摘编自许家祥《清末新政的夭折》

材料二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当天,袁世凯的部将40人电请内阁代表,主张维持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以期对南北议和施加压力。1912年1月26日,北洋集团发起“请愿共和”,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以现在内阁及国务大臣等暂时代表政府,担任条约国债及交涉未完各事项”。民国初年,在政治资源的掌握上,袁世凯主要控制的是传统的官僚政治资源和军事资源。而新生的共和民主体制下的政治资源几乎都控制在同盟会和国民党手里。显然,责任内阁制是新事务,它的实行对袁世凯利用传统官僚政治资源形成了极大制约。

——摘编自陈希贤《军权政治的兴起及中国宪政化的衰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年中国宪政取得的成就。
2022-07-0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法国启蒙学者关注公民教育,认为专制国家的教育只是“培养好奴隶”,不会造就出真正的人。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只因在恶劣的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子女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其中的天才被埋没。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些构想为推动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

——摘编自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材料二   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临时约法》首次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1)根据据材料一,指出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启示。
2022-03-26更新 | 481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穆宗长庆年间,以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与薛存庆封还诏书。穆宗派宰相劝谕弘景等人,云:“诏命已行,可放下。”弘景等“固执如前。”宰臣不得已,“请改授卫尉少卿。”

——摘编自《册府元龟》

材料二:民国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议院为最高之机关,而国务院为责任之主体,总统所发之法律,命令及一切公文,皆须国务员副署,总统虽有任免文武官吏之权,而主张此项权利,必待国务院之副署,始能发生效力。其实权握于国务员之手,盖总统之地位至巩固,至尊严,除非常事件外,对于参议院不负责任。

——朱宗震、杨光辉《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注意:“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御任大总统孙文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刘仲敬《民国纪事本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给事中”所隶属的部门及职责,请用一句话概括此制度的积极作用。
(2)指出材料二为制约总统权力而设置的制度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予以简要评价。
(3)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类权力制约制度的本质区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近代中国,国歌从无到有,随着政权的变更而几度更换,每一首国歌的出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因各国皆有专定国乐,更兼为了“整饬礼乐,以正人心”,颁布国歌《巩金瓯》。这首国歌大意是:“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干枯。”这首国歌颁布仅仅六天后,就爆发了武昌起义,伴随着清朝的灭亡而寿终正寝。

——摘编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颁布国歌《巩金瓯》目的。

材料二  1913年,《卿云歌》被定为中华民国临时国歌。歌词内容是“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1915年,袁世凯准备称帝,废除《卿云歌》,启用新国歌;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该国歌销声匿迹。1921年,北洋政府最终确定《卿云歌》为国歌,在此期间,学者吴研因提出国歌应该是“有韵的白话歌!古典文章是不行的”

——摘编自李静《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国歌《卿云歌》创立与废除的时代背景。根据吴研因对《卿云歌》的批评,指出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征。
2022-02-01更新 | 137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综合探究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是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提取图一到图二变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时段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材料二   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将政权从满清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汉人、满人、蒙古人、回人和西藏人。从191110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11日共和国成立,其间仅共有83天。这样迅速的胜利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伟大的革命中是罕有其匹的。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政治变革的角度说明“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材料三   1819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受理了一个重要案件。马里兰州根据本州法律,向美国联邦第二银行设在马里兰州的一个分行征税,该分行职员麦克洛克拒绝交付税款,马里兰州就此向州法院提出诉讼,州法院判决马里兰州胜诉,麦克洛克遂向联邦最高法院提出上诉,最后,联邦最高法院判决麦克洛克胜诉,理由如下(节选):

“联邦政府是根据宪法而成立的,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它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而非来自各州”。“宪法明确赋予了联邦政府如下的权力:征税、举债、调节商业、建立军队和宣战等。因为这些规定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所以国会应该拥有行使这些权力的具体手段”。“……我们宪法和依据它所制定的法律均为全国最高法律,它们控制各州的宪法和法律,而不是相反,因此各州用以摧毁它的征税权必须受到否定”。

——选编自任东来《宪政历程:塑造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利用联邦宪法的相关原则对麦克洛克的胜诉进行解释。
2022-02-1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高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