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共政权的对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大革命失败后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三大起义中,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主要战斗、攻击目标都在城市。广州起义的奋斗目标也是在广州建立巴黎公社式的城市政权。“八一功在第一枪”(周恩来语),但南昌起义打出的是左派国民党的旗帜,沿用的是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而秋收起义具有三大亮点:一是打出了一面党旗;二是闯出了一条新路;三是走出了一个伟人。

——摘编自余伯流《秋收起义的三大亮点与毛泽东的卓越贡献》

材料二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在革命新高潮中,农民战争是一个“主要的支流”,“最主要的革命高潮之象征,还是工人运动的复兴”。因此,在党的工作中,“应当坚决相信,在任何一个重工业中,就是建立数人的支部,也比我们在农村中发展百余同志,割据一个乡村还要宝贵”。

——据《中央给湖南省委的指示信》(1929年7月9日)等整理

材料三遵义会议特别指出:那种“无把握的及在当时无必要的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主义,使红军和革命战争受到严重损失。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虽然党中央部署了向晋、陕、甘、绥、宁五省大发展的工作,但这已不再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几省首先胜利。中共中央认为那种主张必须占取了中心城市和省城才是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观点是“不合事实”的。

——据《毛泽东军事文选》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秋收起义的“三大亮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共中央基本的革命路线,并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这一革命路线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说明遵义会议的意义,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革命路线的认识。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铿锵有力、重若千钧,激起广泛共鸣。一段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不仅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标定了我们“向何处去”的精神路标。文艺界应以更加多样的艺术形式,以更加丰富的文艺作品,展现红色故事、激活红色血脉,是让更多人发现历史、传承精神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张砥《用厚重的作品传扬共和国的红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任选一个你认为可以承载“共和国红色基因”的遗址,并说明理由。(要求:史实明确,理由充分。红色基因可以体现在红色故事、红色事迹、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等方面)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29年1月朱德、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走下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到1934年10月开始长征,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战斗了五年零九个月。期间,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迷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立起多个革命根据地。当时中央苏区物资严重匮乏,军民生活异常艰难。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率先响应,每天节约一餐口粮支援前线,苏区干部更是“自带干粮去办公”。为解决村民饮水困难,毛泽东亲率红军战士开挖“红井”;朱德帮助农民插秧收稻。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共创造了苏区党建、社会工作、群众工作等各个方面的“第一等工作”。

——摘编自李红喜《全面把握苏区精神的深刻内涵》等

材料二   1978年10月,袁庚受命主持招商局全面工作,同年中央批准招商局在深圳蛇口设立工业区。那时,蛇口还是一片荒山野岭。1979年袁庚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4年,邓小平视察蛇口时肯定了这一符合市场经济精神的口号。当年国庆节,这句口号出现在天安门游行队伍中,迅速传遍全国各地。如今的蛇口已从一片滩涂地发展为高楼林立、山海相接的滨海新城。

——摘编自陈蓉《袁庚:创造蛇口奇迹的改革先锋》等

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征程上的众多优秀品质,请从材料中提炼出一种优秀品质,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明确写出精神品质,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根据地,是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面对1941年以后的严峻形势,各根据地军民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的生活,调动其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富农和地主的利益,联合其共同抗日。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和肥西县成为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策源地。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于1980年召开座谈会,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随着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以“双包”著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向前发展,到1982年6月,全国实行这一制度的生产队达到71.9%。

——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特点,并说明这场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工农武装割据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起来,引导中国革命赢得胜利。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并且“建议中央,用大力做军事运动”。

1928年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九次扩大会议作出的《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的议决案》,断定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游击战争,建立的小块根据地是散乱的,不相关联的,必致失败的,强调要以城市为中心。中共中央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导。

1928年5月、10月,毛泽东主持召开湘赣边界党的第一、第二次代表大会,已经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且对于中国农村小块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进行了论证。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的报告中进一步系统地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的实践中,特别是从1929年到1930年,毛泽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1930年,周恩来指出:“农民战争和土地革命”是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特征”。同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必然结果”“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至此,毛泽东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一1949)等


(1)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呼唤革命理论的产生。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谈谈你对当时“中国革命形势”的理解。
(2)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结合所学,简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历史意义。
2022-04-10更新 | 399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定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旨是:“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盖天下皆是天父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此乃天父上主皇上帝特命太平真主救世旨也。”

——摘编自戚其章《〈天朝田亩制度>新探》

材料二   1927年,由蒋介石、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新右派相继背叛革命,残暴屠杀中国共产党先进人士以及拥护革命的爱国人士,国民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中国革命开始进入紧急阶段。但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革命同胞在革命遭到重创后并没有畏惧敌对势力,为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以武装的力量开始与国民党进行正面坚决对抗,进入了土地革命的崭新时代。毛泽东同志于八七会议之后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带领起义部队和根据地人民一起开始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活动,走上了以农村为中心进而包围城市的革命武装道路。

——摘编自宋建欣《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天朝田亩制度》颁布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的土地政策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的不同之处。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7月,共产国际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列宁指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任务,第一步是要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同时还要反对封建统治。革命的主力军是工人和农民。在取得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胜利后,就能将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19222月,美、英、法、意、日、荷、比、葡、中9国在华盛顿会议上达成了《九国公约》,条约名义上承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实际上中国呈现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国家为满足各自利益的需要,在中国扶植各派军阀混战。19207月,直系军阀打败皖系军阀后,控制了北京政权,而各省军阀提出“联省自治”,军阀战争不断,给中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危机,都成为之后作出正确决策并迎来大发展、大进步的契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后又继续侵略华北,1935年初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8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史称“八一宣言”。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二大提出“最低纲领”的历史背景,指出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国内外“危机”,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做出正确决策并迎来大发展、大进步”的。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过总结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井冈山道路。但其“特”之形成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尤其要打破党内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杰出人士长期以来推演出的对俄国革命范式的盲目尊崇。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等率领工农革命军向罗霄山脉进军,到达三湾村后,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做了大量社会调查,形成了《兴国调查》等著名长篇调查报告针对当时红军中的旧部队习气严重问题,对部分地区的党组织进行了重组。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立场,颁布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法令,实施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举措。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篇章,运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探索并成功实践了井冈山道路。

——摘编自孙伟《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联系》

材料二   1980年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1984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应该紧紧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及时总结群众创造出来的实践经验。”据统计,从党的十八大闭幕到2017109日间,习近平到基层考察调研50次,累计151天,纵横跨越中国版图。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8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摘编自王东京《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与建设道路与“俄国人的道路”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党内对俄国革命范式的盲目尊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与建设道路的同一性。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变化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