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进程时,某学者提出了近代中国经历从“沉沦”到“谷底”再到“上升”的基本规律,并以此为据对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进行归纳。

阶段特征
1842年到1901近代中国历史不断“沉沦”的时期
1901年到1920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
19211927近代历史明显出现了“上升”趋势
十年内战时期“上升”与“沉沦”的交织,“沉沦”因素略占优势
抗战时期主要是“上升”因素起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是“上升”与“沉沦”相交织,“上升”因素起了主导作用

——摘编自张海鹏《唯物史观与民国历史人物评价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中任选一个阶段,并运用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阶段及特征,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除了从这一角度(帝国主义侵略)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2022-02-2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昭平县昭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2020-11-22更新 | 241次组卷 | 40卷引用: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B.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2020-05-12更新 | 978次组卷 | 11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西陆川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6 .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2018-06-13更新 | 424次组卷 | 35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秀峰区中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在觐见乾隆皇帝时,发生了“三跪九叩礼”和“单膝下跪吻手礼”的礼仪冲突。1873年,外国公使在紫光阁以鞠躬礼觐见了同治帝,中外礼仪之争暂告一段落。这一变化体现了晚清政府(     
A.“天朝上国”迷梦苏醒B.华夷外交体制已解体
C.半殖民体制逐渐深化D.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9 . 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即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经济物质利益抚慰。道光、同治、咸丰三朝,“羁縻”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这一变化表明
A.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B.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
C.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D.近代民主国家意识觉醒
10 . 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关于鸦片问题,双方争论异常激烈,只好采取暂时的妥协政策——“罂粟小姐”成了黑户——英国只能暗地里进行鸦片交易、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清政府迫于英国强大武力的威慑,无奈地同意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运动,国力得到了巨大提高,开始了与中国争夺朝鲜宗主权的斗争。李鸿章在国力虚弱的情形下,积极主张朝鲜与西方列强签订条约,以此来制约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但在甲午战败后,中国在签订的城下之约中丧失大量的权益,包括对朝鲜的宗主权。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材料二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11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外交与近代外交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