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2 道试题
1 . 学者陈旭麓在评价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两广总督叶名琛的“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 走”传统英雄主义观时说道:“叶名琢的悲剧是一种时代的悲剧。”关于“时代的悲剧” 成因理解最恰当的是(   
A.根深蒂固的夷狄观念B.陈旧破落的武器装备
C.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D.战和不定的战术策略
3 . 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提出: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机.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这反映了英国的根本意图是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B.满足工业革命的扩张需求
C.制造中英贸易争端D.实现中英两国的平等贸易
4 .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州十三行生意明显萧条,原本最开通的广东人突然变成最激进的排外主义者,以为广东现在的不景气,都是这些洋人惹的祸,当时广东人的排外主要是由于
A.民族意识的增强B.列强的资本输出
C.贸易体制的改变D.清朝官员的指使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中“未有的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6 . 崔钰在《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中指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与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以上材料表明
A.列强侵略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近代的改良和革命使中国全面西化
C.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是多种因素的结果
D.西方侵略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7 .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载:“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A.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B.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C.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D.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2020-01-10更新 | 1773次组卷 | 35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2019-12-18更新 | 328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4-2015学年四川成都市六校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9 . 1841年12月,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亚当斯发表演说指出:“(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磕头”认为中英外交礼仪的争执导致了战争。该看法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夸大了文化观念的影响
C.说明了英国侵略的真正目的D.强调了中英冲突的偶然因素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