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下表是摘编自《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部分内容,其共同之处在于
条约内容
《南京条约》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A.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创造了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C.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则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而就清王朝的衰败和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获得的新力量来看,战争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鸦片战争触发了一些具有深远影响的爆炸性事态。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459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其中说: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华民族独立生存的严重威胁已被消除。半个世纪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照样会爆发”的原因,并说明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国在鸦片战争与抗日战争中一败一胜的历史中能得出的启示。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四       到了建都天京, 就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领, 从反满的民族革命大步跃进到反封建的社会革命。到太平军来了,“郡县所经,如行时雨。旌旗所指,了解倒悬”,给农民们解除了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他们有衣有食,感受到革命所给予的幸福,效忠于太平天国。……随着形势的发展,再进一步采取向农民颁发田凭措施, 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出自什么不平等条约?它们分别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
(2)以上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3)在材料二的各项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什么?由此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它们对待西方资本主义的态度有何不同?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很多国人都认为清朝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英吉利强盗的来袭,但是当我们翻开史料一看,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双方的战意其实都不高,战争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摘编自弗里曼《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材料二 《申报》在1894年7月11日发表了一篇《战必胜说》的文章,“况今者日人于天时地利人和一无所得,我中国则守战和三者俱可操纵自如而又万众同仇,义形于色,虽当政者老成持重似不肯轻启兵端而民间谈及日人辄裂眦咬牙,大有欲得而甘心之意,尚何有所畏忌而让日人以争先战。”

——摘编自《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国运之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必胜说》认为中国必胜的原因,并分析中日这场战争对国运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建立,传统单一的法律体制局面被打破,打乱了清王朝的法律体系。《大清律例》不得不进行修改。经过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的创巨痛深,清政府由被动走向主动,开始借鉴和吸收西方法律,改变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架构,建立诸法并重、诸法分立的近代法律体系,与世界法律相衔接。例如,区分实体法和程序法,制订刑法、民法暨诉讼法,以及其他部门法。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公民有人身自由权,即不受非法逮捕、监禁、处罚权。而从《大清民律草案》来看,更为“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则”,尽管作过民事调查,却没有很好地容纳本国民事习惯,当时便遭到猛烈抨击,民国初年最终被废弃。

——摘编自李育民《中外条约关系与晚清法律的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法制改革。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史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从1514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认识变化的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震撼远东和全球的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