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哥伦布的大交换”

欧洲人发现南北美洲并来此定居时,带到新大陆来的禽畜和作物,加上偷偷溜上船的老鼠,不小心带来的杂草种子,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生物旅行箱”,这个旅行箱由原产于欧洲的,加上来自非洲的和亚洲的一些物种组成。……最具灾难性的是旧大陆的疾病,而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抵抗力,这些疾病包括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大部分传染病,它们差不多杀死了90%的美洲土著。从美洲返回欧洲的船舶更多的带回了火鸡等动物,更重要的是带回了玉米、土豆、西红柿、可可、橡胶等一大批新的作物,当今世界上种植的作物有一半来自于新大陆。

——摘自克罗斯比(美)《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的“市场”由被动走向主动

材料三我们将夺回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夺回我们的边界。我们将夺回我们的财富。我们将夺田我们的梦想。在我们辽阔的土地上,我们将建设新的道路、高速公路、桥梁、机场、管道、铁路。我们将让我们的人民不再依赖福利,而是重返岗位。用美国的工人的双手重建我们的国家。我们将遵循两个简单的原则:买美国货,雇美国人!……携手并进,我们将让美国再次强大。我们将让美国再次富裕。我们将让美国再次骄傲。我们将让美国再次安宁。走的,同舟共济,我们将实现美利坚的伟大复兴!

——摘自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总统的就职演说

(1)依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大交换”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以及新时期中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

(3)请结合当今世界经全球化发展趋势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

2017-06-1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双流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有一批人鉴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亡的感情使他们感觉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才是中国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8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我提出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材料二   我国1962年出版的世界近代史教材《世界通史·近代部分》的第一章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1992年出版的《世界史·近代史编》的第一章是“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2)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推断材料二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史观,分别分析其史实依据。
(4)据材料并结合对以上问题的回答,谈谈你对历史分期的认识。

3 . 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1)以上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该主题的出现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3)依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

2017-09-1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新津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中国英国
政治制度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军事力量装备陈旧、军纪败坏船坚炮利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殖民扩张

材料二   1840—1900列强侵华战争及中国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侵华战争中英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签订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内容割地香港岛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赔款2100万银元白银2亿两白银4.5亿两
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苏州、杭州、沙市、重庆
其他条款协定关税开设工厂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1)依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英国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2)依据材料二,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在“开埠”方面出现的变化,指出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简要说明《辛丑条约》的内容体现了此时清政府与列强之间是什么关系?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归纳1840—1900年列强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军民抗争起到什么作用?
5 . 以下是英国历史学家马士的一段话:“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以“鸦片与战争”为主题,概括指出材料的观点,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形成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200字左右。
2016-11-18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山东诸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 英国 明清时期的中国 禁烟运动
材料二 商务与碰撞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
材料三 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料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50字左右。
(2)材料二中“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其本质意图在于什么?材料二中“两种文明碰撞”的新认识的立场又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7 . 有人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从此改变了中国社会,开始了近代的历史”,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请谈谈你的看法。
8 . 上海开埠——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材料一:(1845年)终于公布了第一次《土地章程》。……最早(签订租地协议)的是宝顺洋行,又称颠地公司。……洋行所在位置为“东至黄浦滩,西至公路,南至第九分租地,北至公路(公共使用的道路)”,其中能确切定位的界限只有东至黄浦滩,而西界和北界皆为公路,似乎难以定位

材料二:《外滩,1849年》,目前所见最早的关于外滩的全景画,为画家蒙太尔多的作品,描绘上海开埠初的景观。如图所示,由左往右分布为:华记洋行、中国海关、宝顺洋行、李百里洋行及仓库……以及英国领事馆。
材料三:英人一直谋求一块合适的土地建造领事馆。英国领事巴富尔自商议英租界时就一直觊觎苏州河南岸与黄浦江河岸交界处即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以北到苏州河的地块。……巴富尔给英国领事馆选址时可谓极具眼光,“英国的军舰在这里可以停泊,可以使英国人看得见而感到安全,我们的目的是在完全控制扬子江。我们藉着据有这个要塞的威力即可以向中国政府要求公允的条件,以稳定我们的商业关系”。
——材料选自《外滩何处是“源”》,2013.3.18《文汇报》
(1)宝顺洋行获得租地所依据的主要文件及内容是什么?
(2)《外滩,1849年》对了解上海租界和外滩有什么帮助?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上海租界和外滩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3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