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8 道试题
1 . 战前中外贸易由行商控制。五口通商后,外人虽可自由选择商人交易,仍须通过买办。(买办)除了经办本埠业务,且不时深入内地,收购茶、丝,推销进口商品,转手之间,千金可致。自是沿海人民“争附洋人”,不少人成为巨富,但亦因与外人接触,而习于西事。买办的出现(       
A.体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特征B.不利于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
C.直接导致近代民族工业产生D.引发了崇洋媚外的社会思潮
2 . 鸦片战争前,英国本土报刊《泰晤士报》对中英鸦片贸易的报道常常呈现出“愚昧”与“知识”、“无序”与“法制”的二元对立,在此过程中,英国常被赋予“文明”“现代”的标签,而中国官方和民间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由此可见(       
A.社会舆论左右英国对华政策B.中国将面临英国更多的挑衅
C.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更先进D.清廷意图和平解决中英争端
2022-04-24更新 | 714次组卷 | 10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1841年,道光帝在革了琦善职务的上谕中说:“(琦善)被人(指英军)恐吓,奏报粤省情形,妄称地利无要可扼,军械无利可恃,兵力不固,民情不坚,摘举数端危言要挟,更不知是何肺腑!如此辜恩误国,实属丧尽天良。”这表明
A.清军战败是因为大臣谎报了军情B.中英两国关系日益趋向紧张
C.道光帝为维护天朝体面寻找借口D.中国在远东的主导地位丧失
2022-04-17更新 | 356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2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二)历史试题
4 . 鸦片战争期间,广东人民发出了“不共戴天,誓灭英夷”的豪言壮语,表示不怕“夷船坚厚”,齐心协力,“操戈御敌”,“务使鬼子无只身存留,鬼船无片帆回国” 。这些言语体现了(     
A.中国社会盲目自大风气盛行B.华夷观念迟滞了中国发展进程
C.坚船利炮推动中华民族觉醒D.广东民众抵抗侵略的爱国情怀
2022-04-17更新 | 320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精创预测卷(广东专版)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一批接触西方知识较多的先进分子,开始了自己创办近代传媒,争取话语权的活动。以《循环日报》为代表的最早的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在政治上坚决站在中国人民一边,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反抗外国侵略,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道无情揭露了帝国主义巧取豪夺的可耻行径,发出了“叱咤英俄,鞭笞欧美,振我夏声,昌我华种”的号召,并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新颖的思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大大提高了国人自办报刊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从外国人手里夺回了一定的传媒话语权。

——摘编自刘兴豪《从清末报刊看传媒话语权的争夺》

材料二   中国多年来一直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担忧,“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讲究“和而不同”,这种传统也渗透到中国的外交理念中,使中国在与其他国家发生纠纷时态度十分缓和,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被其他国家围堵,长期以来,国际舆论一直由西方主导,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的环境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中国传媒要争得一席之地,构建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就必须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与质量,促进媒体改革与发展。现今,世界各国依赖加深,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国传媒应该运用自身优势,立足国情,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渗入到国际宣传中,因为其集中表达着中国“思考世界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治理理念,是丰富全球话语体系的重要价值资源。

——摘编自王柏琪等《构建传媒战略提升国际话语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报刊业积极争夺传媒话语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2-04-15更新 | 313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鸦片战争后,清廷官员认为“此次的屈辱为‘蛮夷猾夏’,如旧历史上偶然间发生的事象”。而西方人士则把所谓远东文明古国的实力看穿,于是趁火打劫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中国再没有“高枕而卧”的时候了。据此可推知(     
A.传统华夷观念没有丝毫改变B.东方的文化落后于西方文明
C.鸦片战争对华影响较为持久D.观念落后导致了中国的战败
7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利用《天津条约》取得的公使驻京权利,陆续派遣公使驻华,并在华开设公使馆和领事馆。而清政府直到70年代才开始派遣赴外使臣。1875年出使英国的钦差大臣郭嵩焘后转为长驻英国,成为晚清第一位驻外公使。这说明晚清这一时期
A.外交仍受传统观念影响B.近代外交迈出艰难第一步
C.民族国家意识逐步增强D.外交条约制约了中外交流
2022-04-13更新 | 333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逐步接受了西方设定的国际秩序,认识到自身权益是条约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是由“天下共主”单方面施恩,而是“恩怨报施,各有其分,不相凌越”。清政府的这一观念
A.以反击列强侵略为核心B.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的瓦解
C.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D.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强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前,国内洋钱的大量流通对传统称量货币发起了挑战。1833524日,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书,提出进行币制改革。首先,林则徐表示不能对洋钱进行硬性的定价,在使用洋钱的问题上,最好在民便之中稍加限制。其次,林则徐认为使用洋钱是大势所趋,是不可抑制的,应该让洋钱继续在国内流通。由于洋钱很受民众欢迎,林则徐认为“应对洋钱最好的方法就是自铸银钱”。他的设想是:官局先铸银钱,每一枚以五钱纹银为准,银币一面用文清铸其局名,一面用汉文铸道光通宝四字。最后,林则徐认为银贵钱贱的关键在鸦片,只有政府大力禁烟,才能抑制白银外流,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银荒”问题。林则徐提出自铸货币以抑制洋钱,严禁鸦片防治“银荒”等顺应民情、有利于当时国内货币流通的主张。但是由于当政者的昏庸、无知和技术不过关等,这种自行铸造钱币的措施最终因无法与洋钱抗衡而停止。

——摘编自图拉古日《林则徐与近代中国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林则徐货币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林则徐货币改革失败的原因。
10 . 19世纪40年代,清政府设五口通商大臣,由地方总督兼任,钦办与西方各国通商事务,无专设衙门。其握有驭夷之权,“相机妥办”,化解各种交涉事端。可见,清政府
A.因与外国通商专设正式外交官B.天朝上国的观念已被完全摒弃
C.尚未接受近代外交观念和制度D.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