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浙江巡抚刘韵珂在道光二十ニ年二月(1842年)上奏论道:与其消耗大量军饷调集大军与英军作战,不如一次性向英国赔款,后者不过是白银几千万两,而前者很可能就是无底洞,最终道光皇帝接受《南京条约》的赔款要求,而放弃了与英军继续战斗下去的决心,这段史料直接表明
A.《南京条约》是清政府在平衡利益下做出的选择
B.《南京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虽败犹胜
C.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己意识到中国国际地位的丧失
D.地方官员蒙混皇帝导致《南京条约》的签订
2022·河北·模拟预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一批接触西方知识较多的先进分子,开始了自己创办近代传媒,争取话语权的活动。以《循环日报》为代表的最早的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在政治上坚决站在中国人民一边,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反抗外国侵略,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道无情揭露了帝国主义巧取豪夺的可耻行径,发出了“叱咤英俄,鞭笞欧美,振我夏声,昌我华种”的号召,并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新颖的思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大大提高了国人自办报刊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从外国人手里夺回了一定的传媒话语权。

——摘编自刘兴豪《从清末报刊看传媒话语权的争夺》

材料二   中国多年来一直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担忧,“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讲究“和而不同”,这种传统也渗透到中国的外交理念中,使中国在与其他国家发生纠纷时态度十分缓和,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被其他国家围堵,长期以来,国际舆论一直由西方主导,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的环境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中国传媒要争得一席之地,构建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就必须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与质量,促进媒体改革与发展。现今,世界各国依赖加深,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国传媒应该运用自身优势,立足国情,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渗入到国际宣传中,因为其集中表达着中国“思考世界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治理理念,是丰富全球话语体系的重要价值资源。

——摘编自王柏琪等《构建传媒战略提升国际话语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报刊业积极争夺传媒话语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并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2-04-15更新 | 310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必考知识清单与考点演练(统编版)
3 . 1844年,据王庆云《纪银钱价值》中载:“今银价每两二千,较昔平时钱价益倍之,较贵时几及三倍。”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因鸦片走私白银开始出现外流B.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了通货膨胀D.清政府因财政困难大肆发行铜钱
2021-07-29更新 | 17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滚动双测卷-第七单元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历程(A卷新题基础练)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事件
约1815—1835年欧洲商业帝国向中国出口鸦片的价值增加了5倍
1840年夏为了对付中国中断与英国的贸易,英国封锁了中国的港口
1842—1844年《南京条约》结束了鸦片战争;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
1850—1859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1860—1861年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
19世纪50年代2.5万中国劳工生活和工作于加利福尼亚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
1870—1900年世界工业产量增加了4倍;世界造船业增加了2倍;世界贸易额翻了一番
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印度女皇的称号
1878—1913年欧洲帝国的总面积翻了一番,达到2000万平方英里;欧洲帝国的总人口从3亿增加到5.5亿
1894—1895年日本对华战争取得胜利并占领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整理


从表格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