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向清政府提出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遭到拒绝后,马嘎尔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1840年,这句话得以应验!

材料二   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10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

——马克思于1853年所著《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材料三   “由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便知道从前的弓箭刀戟,不能够和外国的洋枪大炮相抵抗,便明白欧美的新文明,的确是比中国的旧文明好得多……中国一般有思想的人,便知道要中国强盛,要中国能够昭雪北京城下之盟的那种大耻辱,事事非仿效外国不可。不但是物质科学要学外国,就是一切政治社会上的事,都要学外国……仿效外国改革政治,成立民主政体……这是中国政治思想上一个最大的变动”

——孙中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嘎尔尼访华时英国正经历着怎样的经济巨变?并说明马嘎尔尼访华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分析“1840年,这句话得以应验”后中国社会性质随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惊心动魄的革命”指什么?并概括材料认为导致这场革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者在向“文明世界”学习时提出了什么新方案,并分析该方案具有怎样的进步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仿效外国改革政治,成立民主政体”进行了怎样的努力?其主张集中体现在什么法律文献中?具体仿效了哪些国家的政体?其民主政体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4)综合上述三段材料,你认为近代中国面临着怎样的革命任务?体现怎样的时代主题?
2021-01-2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英、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一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8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试评价这一观点。
材料二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材料四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导致中英、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件重大事件
18401842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
19001901
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8401842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材料二 照片,能够定格历史,珍藏记忆,见证历史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
(2)指出图1、图2中人们在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相似情感背后的差异。
(3)针对图1与图3体现的历史事件,从外交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4)指出图3、图4反映出国际格局发生的变化
2021-09-08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来广州进行贸易的国家数以百计,常年在广州居住的外国人有10多万;当时的广州通海夷道”全程14000多公里,经过30多个国家,航线一直延伸到红海,可以说,广州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和世界东方大港。通过“广州通海夷道”,外国使节、商人、学者、留学生、僧侣纷至沓来。为了招徠外商,发展外贸,增加经济收入,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机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在外国人聚居的“蕃坊”设蕃长一人,由外国人担任,管理蕃坊外国人的事务,招邀外商来华互市,发展外贸。古代广州的对外贸易,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明显的作用。它有着“千年通有无,万里扬中华”的光辉记录。

——据陈柏坚《略论古代广州外贸的对外开放》等整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夕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对外贸易争论,主要围绕是否应该开放对外易的问题而展开。《南京条约》等签订后,讨论这个问题对清政府似乎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但是,被迫开放的消极情结会左右清政府的外贸政策,影响到政府和商民在外贸实践中的效。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崇俭黜奢,土地的原生物加上盐、铁等即可保证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而对满足最基本的生产生活之外的大部分物品的消费皆被视作奢侈而遭贬斥。欧美输入的工业制成品恰好属于如此定义的奢侈品之列。这样,交换“奇技淫巧”的洋货的外贸势必与传统观念相冲突。

——摘编自袁明照、郭丙合《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广州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贸易的态度,并说明其成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