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发生在1875年的滇案,造成中英之间长达两年的交涉。1875年4月11日,李鸿章给云南布政使潘鼎新的复函中说:“查威使照会总署并未预言兵队何事深入内地。未知其派兵时,曾先商明彦帅与否?如未经商准,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这反映了晚清(       )
A.近代外交体制开始建立B.政府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C.对外交往趋向近现代化D.儒家思想影响外交观念
2 . 与下图相关的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3 . 下表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些在华英国人的言论。这些言论反映出(     
言论内容出处
19世纪5O年代初一个在中国的3个省份中住了1O年的英国人说道:“我还没有看见过一个靠劳作生活的中国人穿过一件用我们的布料做的衣服。 ”严中平《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我们永远找不到一个人会承认我们的布和他们的布一样好。就我对于布的知识而言,他们偏好土布是正确的。杨贤镐《外贸史资料》
1847年英国驻福州的领事说:“关于英国或其他外国在这个港口进行贸易,目前还看不出任何有希望的前途。”英国蓝皮书《1846年中国各国贸易报告》

A.靠武力无法打开中国市场B.中国社会的思想意识仍极为落后
C.在华英人不了解中国市场D.中国传统经济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4 . 清政府一向视海外华侨为“自弃王化”,对华工不予庇护。1872年,数起古巴华工惨案引起国际关注,迫于舆论压力,总理衙门派人前往古巴调查,后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并在古巴派驻领事保护侨民。这一转变(     
A.缘于国际秩序的公正合理
B.体现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
C.提升了海外华工政治地位
D.打破了天朝上国的旧观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58年的某条约规定:大清大皇帝允“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之后,其它列强也与清政府签订类似条款。这类条款的实施
A.使黑奴贸易彻底成为历史名词B.形成苦力贸易推动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C.促进了美国种植园经济的繁荣D.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的经济文化发展
6 . 1857年,朝廷收到两广总督叶名琛虚构的击退英法联军的捷报后,谕令曰:“我方已大胜,此时若专利攻剿,原不难尽歼丑类。如果该酋自知理屈,悔罪求和,并罢议进城,只可俯如所请,以息兵端,但不可意存迁就,致该夷故智复萌,肆行要挟。”据此可知,当时清政府
A.对外奉行妥协投降政策B.推行较为务实的近代外交
C.“崇洋媚外”的心态严重D.仍未改变“天朝上国”观念
7 . 1867年夏,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赵烈文做此判断的依据是,当时(       
A.地方独立性增强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各军阀拥兵自重D.西方经济文化侵略深入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平等条约往往是强国通过武力以及其他各种手段胁迫弱国,将本国单方面的要求和权利逼使弱国以条约的形式予以承认,并要求弱国严格履行相关义务。因此,不平等条约都是强国获利,弱国则受到严重伤害,甚至丧失国家主权而沦为强国的附属国。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基本上都是属于这种不平等的条约,故而对中国的危害极大。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9 . 1868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蒲安臣条约》,其中第五条规定:“两国公民与臣民为了好奇、经商或作为永久居民者,彼此从一国自由移民到另一国对双方都有好处。”这一规定
A.说明华工出国由非法开始变为合法B.使列强在华掠夺劳动力合法化
C.刺激了欧美列强对华侵略方式变化D.促进了美国加快对西部的开发
10 . 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
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
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
2022-02-26更新 | 1399次组卷 | 3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六完全学校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