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对于不平等条约中给予列强各种权益的内容,清政府的官员们尚未从是否平等的角度思考,而是抱着“怀柔远人”的心理,或将其视为“投以肉食”的羁縻“制夷之道”,并认为“无伤于国体”。这反映了清朝统治阶层(     
A.意识到要向西方国家学习B.国家主权意识较淡薄
C.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具有一定的世界眼光
2022-08-1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清政府一向视海外华侨为“自弃王化”,对华工不予庇护。1872年,数起古巴华工惨案引起国际关注,迫于舆论压力,总理衙门派人前往古巴调查,后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并在古巴派驻领事保护侨民。这一转变(     
A.缘于国际秩序的公正合理
B.体现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
C.提升了海外华工政治地位
D.打破了天朝上国的旧观念
3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民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处游历通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对此作了补充:“京都不在通商之列。”这说明(     
A.中国的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
C.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一步扩大D.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的航运权
2022-07-0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19世纪70年代以前,外国在华洋行以推销鸦片、出口丝、茶为主;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行越来越多地推销棉纺织品之类西方工业品、出口中国原料。这一变化说明,中国
A.国家主权不断沦丧B.完全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C.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逐渐形成了半殖民地贸易结构
2022-04-18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68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蒲安臣条约》,其中第五条规定:“两国公民与臣民为了好奇、经商或作为永久居民者,彼此从一国自由移民到另一国对双方都有好处。”这一规定
A.说明华工出国由非法开始变为合法B.使列强在华掠夺劳动力合法化
C.刺激了欧美列强对华侵略方式变化D.促进了美国加快对西部的开发
2022-03-02更新 | 19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六完全学校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6 . 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
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
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
2022-02-26更新 | 1400次组卷 | 3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六完全学校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图所示是19世纪外国侵略军在广州发布的告示。告示中“联军”所属的国家最有可能有
一、联军指令成立一委员会,设于巡抚衙门内,协助巡抚维持秩序,并拨给一定的军队,以稽查地面.
二.联军占领地区以外发生的事件,只关涉中国人的由中国官方自行处理;凡与外国人有关的,必须由委员会予以处理.联军占领地区内的一切犯罪行为,按军法处理。

A.英国和美国B.法国和德国
C.英国和法国D.美国和日本
8 . 1861年,为处理国家的对外事务,清朝成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存在40年,任职官员大多通过考试选拔,以下是某些时期的部分入职考题,从考题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晚清
咸丰十一年(1861年)言忠信,行笃敬
同治三年(1864年)淑仪君子,其仪不忒
光绪九年(1883年)铁路议
光绪十六年(1890年)土圭(测四时、方位工具)致日景论策问:条约、舆地、算法、制造

A.完全摒弃中体西用思想B.选官标准逐步适应近代化的需求
C.封建传统观念影响深远D.中央机构半殖民化程度日益加深
9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C.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2021-10-23更新 | 867次组卷 | 42卷引用:【市级联考】河南省南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表是17-19世纪中国部分文献对“夷”内涵的解读。据此可知
时期“夷”的解读
1643年版《辟邪集》“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夷”
1832年《中英外交文书》“barbarians”(野蛮人)
1842年魏源《海国图志•序》瀛寰之奇士,城外之良友
1858年《天津条约》将“夷”改称为“洋”
A.战败促使国人观念转变B.向西方学习成为了主流
C.传统夷夏观念土崩瓦解D.近代外交意识逐渐萌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