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1858年,清廷派钦差大臣与英法谈判,希望通过减免关税来消弭《天津条约》的某些条款,如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条款。这表明当时的清政府(     
A.利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B.固守天朝观念昧于世界大势
C.逐渐实现了外交近代化D.已沦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
2 .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签订的条约巩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所签的条约,构成了一套坚固的条约体系。中国在1943年之前一直未能摆脱这套体系。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       到了1860年代初期,在天津、汉口、广州、上海这些中国大都市的贸易中心,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

这两种看法
A.强调了战争爆发的原因B.指出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
C.表明当时中央集权削弱D.说明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具有双重性
3 . 清政府屈从于列强侵略需要,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专门管理对外交涉事物,70年代中期开始派驻外交使节。这表明
A.清政府逐步认可近代外交原则B.外交完成了艰难的近代化转型
C.中国外交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D.清政府并未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4 .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晚清外交逐步与国际接轨
B.清政府最终成为“洋人的朝廷”
C.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D.清政府试图曲线维护国家主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B.李鸿章具有国家主权意识
C.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
D.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