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1832年,英国船只“阿美士德”号由澳门北上侦查中国沿海。他们在停留上海的7天中发现,有400艘从100吨到400吨不等的船只,装载大豆、面粉,从天津、奉天开来;从福建、台湾、广东,以及越南、暹罗等地开来的船每天有三四十艘之多。据此推断,当时(       
A.传统朝贡贸易体系解体B.上海成为外贸中心
C.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出现D.英国觊觎中国市场
9-10高三上·山西·阶段练习
2 .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2021-11-28更新 | 797次组卷 | 168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零月考历史试题
3 . 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义律的决定被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可见,义律此举的目的是
A.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
B.提高自己在华政治地位
C.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
4 .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
2019-01-30更新 | 1577次组卷 | 84卷引用: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对鸦片战争的认识: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从文明史观来看,鸦片战争(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是正当贸易要求受到阻碍后的合法商业战争
C.是一场赤裸裸的罪恶贸易及侵略战争
D.是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中国向现代化迈进
6 . 有学者统计,1840年中国GDP 居世界第一,却被一支只有 4000 人的英军打败;1890年,中国 GDP 约为当时日本的五倍,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败北;1900 年中国 GDP仍居世界第三,却被八国联军攻陷。通过这些数据,分析中国近代战败的原因是
A.中国当时政治结构落后
B.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C.中国当时经济结构落后
D.军事落后以及盲目自大

7 . 材料一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进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当时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

礼单一(英国)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礼单二(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1)比较礼单一、二,分别说明中英两国的外交目的和所处的历史阶段。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狂潮。但是,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没用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2)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通过哪些侵略活动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

材料三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3)结合茶丝出口变化情况,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联系所学,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见下图)

(4)联系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促进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的因素。

8 .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1) 概括材料一中乾隆帝的“世界观”
材料二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2)比较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条约内容有何相同之处?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
材料三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自费正清《剑桥晚清史》


(3)据材料三,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美、英等国已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同盟国,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大为提高。中国加紧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1942 年 3 月,新任外交部长宋子文向美国政府正式表达了中国希望立即废除旧约,改订新约的要求。由于中国政府的主动姿态,并且为了争取中国继续坚持抗战,美、英两国经过反复磋商后,决定采取一致行动,分别与中国谈判废约。1943 年1 月11 日,中美、中英分别签订条约,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和一些特权。                                        

——摘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2017-10-14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9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9 . 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10 .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2016-11-27更新 | 771次组卷 | 29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