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东印度公司

材料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大事年表

时间大事
1600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一批伦敦商人贸易的垄断权,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对中国、印度、印尼等国的贸易。英国女王、贵族和一些政府官员也参与了投资。
1699东印度公司将英国毛纺织品输入中国,发现无人购买。
1720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的、茶叶等商品运往欧洲,赚取丰厚利润。
1730东印度公司有五艘商船来华,共载白银58万余两,货物只值13711两,白银占比高达97.7%。
1736东印度公司开始购买畅销欧洲的棉布“南京布”。
1757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进口量猛增,饮茶在英国社会个阶层普及。
1773东印度公司将鸦片走私输入中国广州,并垄断了对清朝的鸦片走私。
1797东印度公司取得鸦片生产制造的垄断权,利润逐年增加。
1818东印度公司为了独霸鸦片贸易,发动了马拉塔战役,最终控制了印度西部地区。
1829英国国内工业资本家陆续供给东印度公司对清朝的贸易垄断。
1833英国政府取消东印度公司对清朝的贸易垄断权。后来东印度公司获得收益的重要途径为贷款给印度农民,让其从事鸦片生产,再将收购来的鸦片贩卖到广东。
1858东印度公司被撤销。

——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等


阅读上表,划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主要阶段并进行评析。
2 . 关于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是,关于这场战争的认识与反思却从未停止。下面是不同人物对清王朝在这场战争中失败原因的认识。

材料1、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材料2、当时的浙江巡抚刘韵珂在定海、镇海失陷时,向皇帝报告说:“盖其炮火器械,无不猛烈精巧,为中国所必不能及……其众皆以必死为期,……而财力充裕,无一处不勾结汉奸,无一汉奸不得其重贿,……此其所以逞凶肆逆,各省不能取胜之实情也”。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

材料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是这样阐释战争结局的原因的:“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

材料4、戴逸在《中国近代史通鉴》中引证了魏源对这场战争的认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主要是……许多清朝的将帅‘非苟且即虚骄’,军队缺乏训练,纪律不整,‘以此无虑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

材料5、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提到:“清廷并无一贯态度,战和不常,根本所在,为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开始虽无心启衅,终于步入战争。定海失陷。京畿危殆,转趋于和。因有所不甘,复行进攻。进攻失败,被迫屈服。”问题


(1)请简要叙述19世纪初,中英两国的社会状况。
(2)扼要概述材料2的言辞含义。
(3)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评述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2020-02-1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变作出来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一七九二年正是乾隆帝满八十岁的一年,英国乃派马夏尔尼候为全权特使来华。英政府给马夏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个藩属的贡使看待他行跪拜礼。马夏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帝很不快乐,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天津谈判中。中方谈判者桂良争辨说,外交使节驻京于天朝体制不合。对此额尔金的助手李泰国直截了当地宣称:“你们将肯定会看到,这项条款既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良药固然苦口,但后效极佳。我的态度越是严厉,我对你们的贡献就越大。”1858年6月11日,李泰国警告说,除非即日接受条款,否则将进军北京。桂良别无他法,只得同意让英国外交代表驻京。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驻外使馆设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的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的利益。光绪三年清廷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首先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清廷于光绪十九年采纳薛福成的建议,为照顾旅外侨商归国居住方便,废除了海禁旧例,颁布新章程,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皙。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同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山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据材料一指出马戛尔尼特使来华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未能实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三表明清朝外交发生了很大变化,概括其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述
2018-09-07更新 | 128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考点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摘自【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举例说明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政治、经济因素。

(2)在这一时期,中国专制主义盛行有哪些主要表现?由此产生了什么后果?

(3)透过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客观上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有人就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