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鸦片战争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上述是中国近代一场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部分内容。据此判断这场战争(     
A.使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B.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D.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 . 1841年5月,英军炮轰广州,奕山派广州知府于保纯向英军求和,并与英方代表义律签署停战协定《广州和约》,规定“所有外省清军六日内退出广州城60里以外,赔款600万元。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B.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C.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D.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无数的农产品廉价原料与农民血汗一起,从海关毫无阻挡地流向国外,中国农村剩下的只有贫困和愚昧”;新兴的非农经济仅限于条约口岸,对传统农村经济几乎没有外部效应。该学者意在强调(     
A.传统小农经济走向解体B.城市发展与农村完全脱节
C.开埠通商促进近代工业发展D.近代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特征
2022-11-09更新 | 605次组卷 | 4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先后由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对外交涉由通商大臣或各口所在地的地方督抚办理,然后由军机处、皇帝批准,外国使节不得进入北京。清政府这一做法(     
A.瓦解了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B.表明其固有体制有所松动
C.说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D.满足了侵略者的侵略要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鸦片战争后姚莹考察西藏,编撰了《康輶纪行》,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张穆撰写的《蒙古游牧记》研究了蒙古各部的地理位置及前代在这一地区的设施,认为中国北部与沙俄接壤,应该有专门著作加以考究。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A.增强士人的务实爱国意识B.促使清廷推行洋务新政
C.使忧患意识成为时代潮流D.打破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在一份报告中写到:“即使迫使中国同意英国货可以不交纳任何捐税进入各省内地,也不会造成中国人的消费量有所增加的……后果。”这一结论的得出是由于当时中国(     
A.手工生产的质优价廉B.民族工业的有力竞争
C.传统经济的顽强存在D.民众的爱国排外情绪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帝:该国地方周围几许?所属国共有若干?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往来?俄罗斯是否接壤,有无贸易相通?(《筹办夷务始末》)……和议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林则徐《软尘私议》

材料二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18415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英军惊恐万分,逼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中国人民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tǎng),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材料三   1839年起,林则徐收集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编成《四洲志》等书稿,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海国图志》成书于1842年,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瀛寰志略》成书于1849年,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及西方民主制度。书中还附有中国、朝鲜、日本及临摹的欧洲人的地图。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材料中鸦片战争爆发后统治阶层和普通人民的反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中这些知识分子的共同诉求是什么?
2022-08-15更新 | 203次组卷 | 4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广东专用)03
8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资本主义终于打人了封建主义禁铜着的神圣王国",这是好事,如果来得早一些,“我们中国就远不是如此的面貌了”。“难道为了‘抵抗’外国,宁肯让我们中华民族倒退到刀耕火种不成?”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本质特征B.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
C.混淆了武装侵略与文明传播D.揭露了清王朝的腐朽与落后
9 . 《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不少西洋人进入中国。清政府并没有想好如何管理这些西洋人,它能想到的办法就是中国古代的羁魔政策,让洋人管理洋人,总比让中国人去管理更省心。这反映清政府()
A.国家主权意识淡薄B.传统华夷观念转变
C.被迫出卖国家主权D.活用古代政治智慧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方面是晚清王朝死守“闭关锁国”政策的恶果,另一方面也迫使中国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中国外交体制开始了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近代中国逐渐调整、变通、改革传统外交观念,接受、适应与运用西欧国际观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这一转变中,一方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加深,民族危机愈发严重;另一方面,随着“朝贡体系”瓦解,清政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逐渐频繁,对外认识也愈发加深,外交观念亦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外交政策更加务实,乃至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这一切都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摘编自王琦 李翔《晚清中国外交体制变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里,为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威胁,中国政府及时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通过与苏联的结盟和争取广大“中间地带”来维护新中国政权的政治安全,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建交过程中把“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基本前提和国际合作的政治基础。1979年以来,中国外交任务转变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由之前的侧重政治上的互利变为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维护国际利益的前提和首要任务。为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确定了“大融入”的战略取向,把“入关”和“入世”作为最重要的外交任务之一。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中国外交开始注重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球治理平衡相结合。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与1979年以来外交重点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年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产生的重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