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此皆为邦大略,小弟于此类凡涉时势二字,极深思索,故于古所无者兴之,恶者禁之,是者损益之。大率法外辅之以法而入于德,刑外化之以德而省于刑也。因又搞知圣心图治大急,得策则行,小弟诚恐前后致有不符之迹,故恭录己所窥见之治法,为前古罕有者,汇成小卷,以资圣治,以广圣闻。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谷,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诸凡可否,有宜于后,不宜于今者,恳留为圣鉴,准以时势二字推行,则顶起天父、天兄纲常,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矣。

——洪仁玎《资政新篇》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洪仁玕著作《资政新篇》的背景
(2)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洪仁玕其人的看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洪仁玕,是最早加入太平天国起义组织拜上帝教的早期会员,是天王洪秀全族弟。洪仁玕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历法,参加科举失败后以教私塾为生。他在思想上深受其兄长洪秀全思想影响。洪秀全在广西发动起义时,洪仁玕尚在广东清远游历,未能参加金田起义。洪秀全率军离开广西,清廷在广西搜捕洪秀全亲属,未能赶上起义军的洪仁玕被迫逃亡香港。洪仁玕在香港,结识瑞典传教士韩山文,受洗入教。韩山文死后,他任布道师,学习天文,留心西方文化,通过学习,洪仁玕的思想认识达到了新的飞跃,他再也不是过去那个仅有农民意识的人,他已成为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洪仁玕后来得到传教士资助,从香港抵达南京,加入了太平天国。这时正值天京变乱之后,早期的领袖或战死沙场,或在内江中被戮,翼王石达开又率兵出走,朝中无人。天王不得不倚重洪仁玕,不出一月,累累加封而至“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命他总理朝政。为了挽救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了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这是近代第一个完整的向西方学习的纲领。洪仁玕见识不凡,但缺少行政、军事才能,他得不到太平军将领和士兵的支持,《资政新篇》也未能推行。

——根据沈渭滨《洪仁玕》整理


(1)根据材料,分析洪仁玕思想的来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政新篇》未能实施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将中国分为“中地、满地、蒙古地、前藏、后藏”,又认为西方各国与天国信仰相同,是兄弟之国,甚至后来把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归于“洋兄弟”的背信弃义,这说明洪仁玕
A.浓厚的封建小农意识B.狭隘的民族观与狂热的宗教情节
C.外交思想具有前瞻性D.对中外反动势力缺乏清醒的认识
2022-01-22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理想天国”的不同设想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枕处不足,别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阿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

材料二 洪仁玕早年长期居住在香港,1859年返回内地,任太平天国总理,全权处理大小事务。在《资政新篇》中,他为建设“理想天国”提出一系列建议,如:①成立某些地方自治机构,管理地方财政、乡兵、教育、医院以及社会救济事业等。②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兴办银行、发行纸币等,准许私人投资,奖励发明创遗,保护专利等。③与外国通商,平等往来等。

分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关于“理想天国”的不同描述,结合所学简述产生此不同的原因。
2021-05-11更新 | 24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斗争。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①阶级矛盾的激化②外国经济侵略的加深③自然灾害的严重④西方宗教思想的煽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太平天国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的标志是
A.金田起义B.东乡称王
C.永安建制D.定都天京
3.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说,主要是指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B.领导集团的内讧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D.战略上的失误
4.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②后者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方案
③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④两者都反映了太平大国农民运动的要求
A.①B.③C.②③D.③④
5.标志维新变法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事件是
A.康有为在万木草堂阐发维新变法思想
B.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
C.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进行激烈的论战
D.光绪帝颁布的《定国是诏》
6.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B.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核心
C.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给合
D.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7.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2020-02-09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09-20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9年,洪仁玕到达天京,被洪秀全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他虽然长期脱离太平天国军事斗争的实践,也没有什么行政上的才能,但还是提出了《资政新篇》。从结构上看,全篇“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四个部分。其中“法法类”提出了29条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设施的建议。1861年春,曾国藩的谋士赵烈文得见此书,认为“其中所言,颇有见识”。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等等。”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3个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政新篇》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台的目的及其各自的地位。
(2)《资政新篇》未能实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部文献出现这种结局的共同原因。
7 . 阅读材料

材料一情景再现

情景一:“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引自《洪仁玕自述》

情景二: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情景三:……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材料二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向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布送达了新中国成立的建国公告,表示新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10月3日,美国务院发言人宣称:中共政府在公告中没有作出承担国际义务的保证,美国在目前情况下不会予以承认。……1950年4月30日以前,美国官方人员全部离开中国大陆,并从此失去了直接对话的所有渠道。

——刘成《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

材料三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情景各出现于近代中国的哪些时期?
(2)材料二与材料三相比,美国的对华态度有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二,概括导致美国对华态度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019-01-1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潍坊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政治史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平均主义是农民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农民革命的巨大推动力……“等贵贱,均贫富”调动了千百万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卷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狂飙。

——漆侠《读<李自成>——论农民的革命民主主义》

材料三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请运用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原因。
(3)材料三是从何角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历史依据。
2019-01-05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出现了西汉时期第一次土地兼并风潮,大土地私有制空前发展,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西汉统治者虽然采取:“限民名田”等措施,试图抑制土地兼并,也取得一定效果。但西汉末年,土地兼并风潮再起,“限田”政策彻底失败。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频发,社会和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危机。

北宋王朝建立后即宣称“田制不立”,允许民间私人购买田地成为田主,国家对土地买卖中的民间竞争与兼并现象采取“不抑兼并”、自由放任的不干预态度。广大自耕农纷纷陷于破产的境地,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这样就形成了封建地主租佃制的土地经营形式。

——摘编自王琦《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演进的逻辑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孙中山对“平均地权”的解释:“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盈利八千,当归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宋时期土地兼并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评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

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费正清著《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

(2)为什么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分析这种转变未能成功的原因。

(3)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2017-12-1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一历史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课时训练:第四单元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