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现状:我政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カ图获得更大的机会与自由,我方则强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美国海军参谋长赫尔伯特在仔细比较了中国和日本的军事能力后指出,虽然中国陆军战斗力较弱,但中国海军应该稳操鸭绿江海战(指黄海大战)之胜券,因为不论从防御方面还是从进攻方面看,中国战舰的能力都较日本舰队优越。他甚至暗示,中国舰队的某些装备过于先进:“中国应在一点上充满自信,即如果她的军舰上装配的是普通炮弹而不是穿甲弹,她反而更有可能赢得这场海战”,至少,“如果她的军舰装备了更多的快射炮,那她则无疑会赢得这场海战”。著名海军理论家曼翰也提出,由中国舰队发射的一枚直径12英寸的炮弹对敌手显示了如此大的摧毁力,“由此说明,如果中国射手(在战斗中)瞄准得再精确一点,中国舰队本可赢得这场海战的全部胜利”。

——孟悦《什么不算现代?一一甲午战争前的技术与文化》

材料三 当日本自1868年进入著名的明治维新阶段时,被后人称为“洋务运动”的企业至少已有了十年之久的尝试。被称为“现代化”的那些实践及其成果一有组织地翻译西书计划(1867年)、科技人才的搜罗、外籍技术人员的聘请、现代工业技术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蒸汽机的制造和运用(1863年)、运用工业科技进行的武器制造一一都早于明治维新。毫不奇怪,直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前,清帝国的洋务运动企业的许多军事生产的技术指标都高于日本的同类企业

——孟悦《什么不算现代?一一甲午战争前的技术与文化》


(1)材料一认为“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分别简述你对“两方面都有理由”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3)清政府在不同的背景下,两场战争均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共同问题?从这两场战争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021-04-19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皖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图1至图3条约签订的背景各是什么?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2)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在《马关条约》的各项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什么?
(3)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2022-01-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中国形象的变迁



(1)以上图片涉及近代中国革命哪两个历史时期?图2、图3、图4分别反映近代中国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2)图5、图6中的中国形象产生于怎样的背景下?
(3)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形象的变迁的看法?
2020-08-20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三、向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总统递送问候信。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D.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
2019-10-09更新 | 201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淮北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A.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
B.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C.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
D.国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 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

——陆奥宗光(日本)《蹇蹇录》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 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万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化特色的认识。

——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此次战争是指的是什么事件?并分析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兴起的背景。

(3)结合上述材料及历史知识并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说明战争对人类发展的客观作用。(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2018-11-2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东至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19世纪末谭嗣同《有感》诗云:“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下列诗句中,与这一首诗有同一主题背景的是
A.“蛮烟一扫海如镜,清气长此留炎州”
B.“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C.“龙旗隐没深宫泣,烈焰都城帝王悲”
D.“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8 . 对于近代某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学者如是总结:“实由于上下相暌,内外隔阂,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卫国。”国家战略上维护古老国家体制与“脱亚入欧”追赶世界强国及军事战略上被动招架防守与跨海征服进攻两者的差异。据此可知,这场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2022-11-29更新 | 183次组卷 | 7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年朝鲜内乱,中国因朝王请求而出兵。而后是日本因中国出兵而出兵。此前,日本已倾力于扩充武备,练兵演习,构建战时机构。因此,甲午年他们成了蓄谋已久的一方,而没有准备的中国被宗藩关系拖着卷进战争中。卷入战争的中国曾希望西方列强出面调停。但列强各有怀抱,中国人的希望始终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最后的结局只能决定于暴力和暴万的对此总被动的中国不能不成为失败一方。

——摘编自杨国强《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国士大夫》

材料二   甲午战败对中国而言是政治上和精神.上的大挫折。维新人士出场的鲜明亮相是呼吁“变法”。他们把“变法”不是定义为枝节修补,是以“全变”为鲜明指向。康有为对“全局”“全变”作了进一步论述。他说,必须尽弃旧”习,“再立堂构之规”“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金宪。正是由于甲午战争,中国士大夫心态发生了这种失落和转换;“中国犹如几千年大梦初醒”,完全接受失败的教训,承认社会中的种种病痛,最终谋得一个痊愈的方法,中国社会开始走上具有自觉意识的近代化道路。

——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成为“失败一方”的自身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败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
20-21高一下·江苏南通·开学考试
10 .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庚子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当夫乙未(1895年)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


(1)材料一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运动的“小变”举措。康有为推动的“全变”有哪些局限性?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庚子和议”被称为“国耻”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此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提出的革命理论。
2021-02-27更新 | 121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