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瓜分狂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条约》及《虎门条约》签订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对英国所获取的侵略利益十分眼红,纷纷接踵而至,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1843年,美国首先派专使顾盛来华。顾盛到达澳门后,利用清政府的恐惧心理。采取种种恫吓手段,甚至以战争相威胁。……1844年7月3日,清政府被迫派耆英与顾盛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了《望厦条约》。在这个条约中,美国享有除割地、赔款以外的英国在《南京条约》中所取得的各项特权,同时还新增了以下几项重要的侵略权益:(一)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二)进一步加强协定关税权。(三)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四)美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等。

《望厦条约》签订后不久,法国也采取同样的伎俩,派专使拉萼尼来中国进行讹诈。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当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在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顾及中国。然而,美国丝毫没有放弃侵略中国的野心。……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夺取了关岛和菲律宾,在西太平洋建立了侵略的基地。接着,美国政府于1899年9月至11月由国务卿约翰逊出面,分别向英、俄、德、日、意、法等国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门户开放”政策的通牒。“门户开放”的基本内容是:(一)各国对他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得干涉。(二)……。(三)……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是企图通过“机会均等”的手段,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防止列强瓜分中国,以保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自由开放。当时,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自信能凭借雄厚的资金和物美价廉、不断更新换代的精美产品称霸中国市场。

——改编自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望厦条约》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请概述近代中国前期在列强侵华过程中美国所扮演的角色。
2019-12-1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舒城中学、无为中学等)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素质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20世纪初的中国,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一革命。

——孙中山

漫画《“惩罚”中国》

问题: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20世纪初清政府处境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2018-04-1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2016年底,特朗普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点,历届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都直接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牵涉中国的国家利益。纵观历史,美国的对华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1894年成为世界GDP的首强,有资格进行国际规则游戏了。……美国开始积极介入东方事务,它占领了菲律宾以至西太平洋,并开始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但美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又是个军事小国,所以美国进入中国的政策视野并成为可以依赖的国际力量,从国际关系政策角度来讲还是在这个之后。

                                      ——金灿荣等《中国人是怎样看美国的—一个历史的考察》


材料二   (1931年)是年秋期间,胡佛先生全神贯注于全国所依赖,筹划大规模建设计划之重任,在此情形之下,以应付世界面对新危机之时间与精力,所余自属有限,素报不受他国干涉之自由观念者,择于此时,已计划东三省事件之爆发实为适得其时。                            

                                                                    ----—亨利·L·史汀生《远东之危机》


材料三   1941年1月,美国《租借法案》出台,这样,罗斯福在对外援助方面就拥有了广泛的权力。……根据美方统计,战时美国对华贷款为6.9亿美元,按《租借法》给予的军事援助为8.257亿美元。美国的军事援助主要用于陈纳德指挥的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和史迪威主持的培训和装备30多个中国陆军师。即为了联合作战,打击日本侵略军。                                 

                                                                    ——薛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四   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的政府不大可能对中国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1970年2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美国的对华政策的内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在三四十年代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0 年 10 月 16 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 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 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 自由开放, 毫无差别。 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 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 第二, 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 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 第三, 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 无论用何种方式, 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 第四, 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 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 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 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 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 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 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 接受前两条, 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 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 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 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 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 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 1900 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 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 的原因。
(2) 简要分析《英德协定》 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