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义和团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人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代表民族情感,但不代表时代的脚步,不是民族觉醒,但促进了民族觉醒。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其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由救国而误国是一种悲剧。”材料所说运动
A.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达到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促进当时人民的思想解放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2022-01-22更新 | 802次组卷 | 33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义和团运动在兴起之初就遭到清政府的镇压。列强也多次督促清政府强力镇压义和团,但是义和团依然迅猛发展。这反映出当时
A.民族矛盾十分尖锐B.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C.清王朝统治的腐朽D.民主革命已成为时代潮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有一段这样的叙述:“义和团对外国人占领中国领土感到不安,他们的口号是‘杀死外国人’,他们特别不喜欢西方传教士以及皈依了基督信仰的人,他们认为这些人威胁到了中国传统。对于这些杀害的回应是迅速而猛烈的,一支由英国、德国、俄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组成的两万人的联合部队在1900年10月攻占北京,这支部队恢复了秩序”。此段叙述旨在
A.揭示战争起因的真相
B.突出各国参战的正义性
C.反映义和团运动全貌
D.宣扬宗教传播的重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C.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2019-01-21更新 | 707次组卷 | 46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筹民招乱”“暴徒窃发”。7、8 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的,曾不樊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林之重强国”。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义和团运动斗争方式趋于落后
B.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
C.列强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D.维新派与义和团的目标日益相同
2018-07-20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一五0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容闳(1828—1912),毕业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
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
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
7 . 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反抗外来侵略B.推翻清朝统治
C.掀起民主革命D.寻求救国之路
2020-08-07更新 | 766次组卷 | 54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二十世纪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说明
A.义和团的行为自相矛盾
B.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
C.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
D.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2018-07-27更新 | 844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5-2016学年吉林长春外国语校高二下期中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失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革命任务不明确
B.指导思想不科学
C.革命目标不清晰
D.具有空想性
2017-12-01更新 | 352次组卷 | 19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担任美国驻华代理公使的何天爵曾指出:“要追根寻源,就必须回到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要懂得它的势头和力量,必须探索当时发起时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研究它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被上千次互相误解与不平的真实原因所加重。”此处分析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北伐战争
C.五四爱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