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义和团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十一国宣战,邮政大臣盛宣怀却下令将发至各地的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则策划“东南互保”。由此可知
A.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朝廷B.义和团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C.地方督抚摆脱了中央节制D.外交近代化取得了重大突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蔡锷集·军国民篇》中曾这样写道∶"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锤,声撼大地。……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逾年有长江一带之骚动,此奋起自下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这说明
A.甲午战争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B.当时中国社会政局比较动荡
C.义和团运动是自下而上的斗争D.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
2021-03-01更新 | 1090次组卷 | 14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庆阳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900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横滨创办了半月刊《开智录》,他们在发表的文章中写道:“人无独立之性,是为奴隶之人,国民无独立之性,是为奴隶之国。余于是更日:国民无义和团之精神,是为奴隶之民,故余愿义和团之精神,非山东内数千万人之所独有,而愿全中国四万万人所共有也。”这可以用来说明义和团运动
A.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的原因B.得到了国内民众的普遍认可
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2020-08-0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有四个中国人在聊天。甲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乙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丙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丁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史实
A.甲B.乙C.丙D.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为下表确定标题,最恰当的是
时间事件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
A.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B.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的探索
C.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D.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的努力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具有空想性
B.革命任务不明确
C.目标不清晰
D.指导思想不科学
2019-03-26更新 | 311次组卷 | 1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C.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2019-01-21更新 | 707次组卷 | 46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此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①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②具有盲目的排外性和落后的“小农狭隘意识”
③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④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9 . 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中国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他们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