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义和团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来这块克林德碑,是庚子年议和时设立,向德国赔罪的。为何要设立这块碑向德国赔罪呢?因为义和团无故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氏,各国联军打破了北京城,为(此)须要中国在克林德被害的地方设立一块石碑,方肯罢休。你说中国何等可耻!义和团何等可恶!

——1918年陈独秀《克林德碑》

材料二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然而一般人不但忽略了他的重要,并且对他怀着两个错误的观念:

第一个错误的观念:憎恶义和团是野蛮的排外。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他们不看见义和团排外所以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

第二个错误观念:以为义和团事件是少数人之罪恶,列强不应因少数人之故惩罚全中国人民以巨额负担。他们不曾统观列强侵略中国,是对于全民族的,不是对于少数人的;剧烈的列强侵略,激起了剧烈的义和团反抗,这种反抗也是代表全民族的意识与利益,决不是出于少数人之偶然的举动。

——1924年陈独秀《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对义和团评价有何变化及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历史学家有时也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学家往往修正自己的史学观点的原因。

2018-04-0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义和团运动是顽强而英勇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翦伯赞《义和团》(1958年)

材料三   义和团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出更多的反侵略勇气。其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92年)

(1)材料一中图片所示义和团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哪两个省份?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义和团所体现的精神。

(3)材料二、三中两位史学家在评价义和团的方法上有何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以上评价方法不同的原因。

3 . 革命走什么样的道路是由各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摘自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请回答:

(1)指出近代中国人民始终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用史实概括说明“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材料二: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2)材料二中的革命第一阶段和革命的第二阶段分别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列宁的夺权方式有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苏俄革命的道路与中国毛泽东式的革命道路有什么不同?概括说明出现不同的原因?

2018-03-0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

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虐同群。

——《义和团档案史料》

材料三:“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1)材料一中的“又割台湾”指什么事件?它与“国土欲瓜分”有什么联系?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怎样的态度?为什么?

(4)依据材料三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

2017-12-1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作业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误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义和团》

材料二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材料三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在西逃途中发布“剿匪谕旨”,下令铲除义和团。

材料四无论欧美日本诸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中国土地广阔,民气坚劲。”“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瓦德西拳乱笔记》

(1)材料一中的“和约”指什么?结合材料一概括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原因。

(2)如何评价材料一中的“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3)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有何变化?

(4)结合材料四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2017-12-20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2.服从礼法3.尊重过去和历史4.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5.循例重俗6.君子不器7.主张逐渐的变革8.中庸之道9.与人无争10.任重致远11.自重与自尊12.当仁不让,不妄自非薄13.待人接物,中规中矩

材料二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中国的“过渡人”(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一类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三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湖流中

——摘编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及“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的材料中所述的两种“反应”的有关历史事件。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

2017-12-1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石河子二中201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范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

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材料三:义和团各坛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

材料四: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黄曾源《义和团事实》

材料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1)材料一、二能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四反映了义和团对待“洋人”和清政府的态度如何?说明理由?

(3)义和团为什么要拆电线杆和铁路?你怎么看待此做法?

(4)材料五说明了义和团运动的什么影响?

2017-11-2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


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拳匪纪事》


材料三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义和团揭贴


材料四“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分别指什么事件。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清政府怎样的态度,为什么?依据材料四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
2017-11-0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2.服从礼法
3.尊重过去和历史4.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5.循例重俗6.君子不器
7.主张逐渐的变革8.中庸之道
9.与人无争10.任重致远
11.自重与自尊12.当仁不让,不妄自非薄
13.待人接物,中规中矩

材料二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

……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三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湖流中。

——摘编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及“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的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1)材料一中所说的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分别指什么?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农民阶级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材料二“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材料三“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

——马克思《中国纪事》1862年

(2)材料二、三体现了马克思对该农民运动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为马克思的评价提供历史依据。

材料四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3)指出材料四反映的农民运动的特点。这两次农民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