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赋税与财政

材料一   管仲认为税收最好、最理想的办法是“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据此,他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将税收隐藏在商品里,进行间接征收。“管仲变法”之后,中国的政府收入由税赋收入和专营收入两项构成,后者的实现,正是通过控制战略性的、民生必需之物资,以垄断专卖的方式来达成的。在这种体制内,政府其实变成了一个有赢利任务的“经济组织”,从而也衍生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治理思想,即国家必须控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

——摘编自吴晓波《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的北京政府仅有存银3万余两,列强一再催促庚子赔款并以不干涉之名迟迟未承认中国共和体制,南方革命军也停饷告急,兵变危机频传。为此,新政府保证继承前清条约与承认列强在华既得权益,进行了一场长达一年多引进外资以改造中国财政体制的国际借款谈判。不过,由于中国官民十分排斥晚清以来被世界列强不断使用的“改造”或是“维新”等具有强烈民族优越感的名词,而由为革命破坏后之“善后”以建新国的用字词汇所取代。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寓税于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善后大借款”的目的。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政治史起于1840年前后的鸦片战争,讫于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新中国成立后,1950—1966年为晚清政治史新体系构建阶段。这一时期晚清政治史研究的一个变化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晚清政治史的研究完全从清史学科中剥离出来,归属于中国近代史学科范畴;另一重大变化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将现代化叙事模式当作资产阶级史观加以批判和摒弃,构建起一个纯粹的革命史体系。这个革命史体系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两个过程”为基本发展线索,揭示晚清中国半殖民地化和半封建化过程,突出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过程,并以“三次革命高潮”和“八大事件”为具体内容。“三次革命高潮”,即第一次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第二次为戊戌变法和义和团反帝运动,第三次为辛亥革命。“八大事件”,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的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都是在这一体系之下展开的。但在“八大事件”的研究中,洋务运动虽然历经30余年,在晚清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但由于是清朝统治阶级发动,未被列入“三次革命高潮”序列,因此并不受学界重视。同样,清末最后十年新政作为辛亥革命的对立面,几乎被学术界忽视。

——摘编自崔志海《晚清政治史研究70年回眸与展望》


(1)指出这一时期晚清政治史研究的主要依据,并概括其突出特征。
(2)试以“晚清时期政治史”为单元标题,重新构建一个不少于4课内容的“目录摘编”。(要求:时空、事件逻辑清晰,内容须包括“课时”、“子目”标题以及材料中的史实)
2021-12-29更新 | 33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