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关条约》和甲午战争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国共产党》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因工业革命的推动而更趋扩大……,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工业发达的过程,也是扩大国外市场的过程。他们通过不平等贸易,实行对落后地区的掠夺,一个囊括全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形成。

——摘编自吴于廑《大学世界历史地图》

材料三   列强强迫清政府向其借款,借以控制中国金融

时间189518961898
借款方俄法银行英德银行英德银行
借款额4亿法郎1600万英镑1600万英镑
年息454.5
年限363645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列强逐步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基本过程。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列强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过程。
2022-12-11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周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几年的时间里,列强先后获得了在十余省投资开采矿山的特权。在中国的新式工矿业中,外资占有了绝对的垄断地位。

材料二   据不完全统计,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895一1898 年),新设立了62家商办企业,资本总额达1 240多万元,这远远超过了甲午中日战争前20多年民族资本的总和。在当时民族工业的各个部门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尤为突出。缫丝工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民族工业资本最多的一个部门。轮船运输业的发展也颇为迅速,此外,诸如面粉、酿酒、造纸、印刷、火柴肥皂、碾米、制革、织麻采矿业,也都有一定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19世纪中期相比,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3)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成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左宗棠作了三路出击收复伊犁的部署,并于1880年5月移营哈密。7月,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经过半年多的“虎口索食”般的反复交涉,双方代表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

——摘编自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日陆军自海上分别登陆台湾西岸及南端,海军陷旗后(高雄),凤山不守,台南陷于重围。刘永福以援断饷绝,事不可为,西去厦门。十月二十一日,日军入台南。不及万人的义勇军及黑旗军对抗数万人,明知势不相侔,仍能喋血奋战四月有余。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左宗棠为解决新疆危机所做的主要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2019-11-07更新 | 94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修昔底德陷阱”,这一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如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的爆发,“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   (1900年前后)帝国主义指欧洲国家——也包括后来的日本和美国——对世界的控制。有时这种控制是通过旧的手段——例如武力完成的。但是,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使列强从殖民地获利,在不直接进行政治控制的前提下,影响殖民地的事务。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修昔底德陷阱”的内涵,并试以世界近现代史实评述该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至少举两个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00年前后,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并结合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也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主意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咸丰庚申中英之战”指的是什么?该侵华战争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了什么不利影响?
(3)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4)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6 .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不仅关系到对方的兴衰存亡,也影响着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二

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和荷兰——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明理由。

(2)据材料二,分析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亚洲国际格局的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你对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的理解,并指出这一“不正常状态”结束的直接原因。

7 .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受到双方和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对双方及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2年,他(高杉晋作)乘千岁九号船到达上海……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

日本刚刚开国,吉田松荫就说过:“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中国)。”

——《大国崛起·日本》

材料二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材料三从近代历史的大背景看,一百多年来中日实力有过两次“换位”。第一次是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朝;第二次则是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被中国超过,失去了连续保持40余年的“世界第二”地位。

——摘编自辛仲楚《中日实力在甲午战争后发生第一次“换位”》

(1)根据材料一,简述晚清局势对日本人士的双重影响。19世纪末,日本是如何侵略中国以“养国力”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与中国的角度,分析中日两国这两次“换位”的不同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