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1900年7月前,维新派的《清议报》将义和团民称之为“暴徒”“匪”“乱民”,7月之后,却赞赏团民“赴死军前”“曾不返顾”兴中会的《中国日报》也有类似转变。这反映了(     
A.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政治诉求趋同
B.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目标发生变化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D.近代的报刊致力于宣扬民主思想
2 . 20世纪初年,一个西方学者曾这样描绘过外国银行在中国的作用,他说:“中国是一个奇异的国家,那里银行家能变外交家,外交家又能变为劫掠家。”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银行业发展促进了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
B.外国银行成为列强对华侵略的重要工具
C.外国银行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D.中国经济环境恶劣阻碍近代金融业发展
2020-04-26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张海鹏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有沉沦有上升,即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个深渊也应该有一个谷底,从而提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谷底说”。张海鹏说:“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直到20世纪初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张先生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谷底,就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就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而我和张先生不同的是这个‘谷底’应该前移,移至从甲午战争的失败到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失败,《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摘编自张华腾《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及其发展轨迹的认识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提出新的观点亦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4 . 世纪改良主义思想家马建忠主张“借债以开铁道”,认为这是“用洋人之本,谋华民之生;取日增之利,偿岁减之息”,是“阳为借债之名,阴收借债之效”。对此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A.向外国资本主义借债,利国利民
B.有利于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C.推动了中国交通业的迅速发展
D.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英国政府再也不能利用中国来扼制俄国在东北亚的扩张了,因此英国转而加强对日本的支持。俄国策划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俄矛盾迅速激化。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俄国极力主张各国尽快撤兵,而自己却企图永远霸占中国东北,并进一步控制新疆、蒙古,拒不撤兵。之后,英日之间走上了订立同盟之路。经反复磋商,1902年1月,英日在伦敦签署了《英日同盟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两国相互承认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权益,若两国中任何一国的利益在中朝受到侵犯或与第三者发生战争时,另一国严守中立。如有第四国或更多国家帮助交战对方作战时,缔约国一方应出兵援助。在此情况下,俄国为摆脱外交困境,与法国在1902年3月发表联合声明,“如其他列强的侵略行为或中国国内再度发生动乱,并对俄法两国政府的利益构成威胁时,将就保卫此等利益的手段进行磋商。”

——摘编自马建标《“英日同盟”的阴影与一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日同盟条约》签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日同盟条约)的实质及影响
6 . 义和团运动期间,清南方各省督抚与外国侵略者达成“东南互保”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是拒不执行朝廷宣战诏书,制止和预防地方战乱,保护西方各国在华的利益和人员的人身安全。该协议
A.有利于东南各省的安定和发展
B.使东南各省遭到列强进一步侵略
C.清政府在东南各省的统治瓦解
D.导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迅速蔓延
7 . 右图是19世纪末的一幅漫画,围在“中国大饼”边的分别为英、德、俄、法、日等列强。对此漫画反映的时代主题表述不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直接刺激了这种局面的出现
B.德国率先开启了“分割馅饼”的序幕
C.清政府自此走上自强求富的洋务之道
D.帝国主义列强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
2016-11-18更新 | 4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安徽省合肥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