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根据如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A.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
B.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
C.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
D.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表为1905—1910年间《民报)中“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统计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民族认同意识增强B.民主思想成为潮流
C.三民主义得到认同D.清廷革新能力丧失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如下的对话:
皇帝问:英国是否富?
大臣答:彼国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富不如中国。
皇帝问:何以见得?
大臣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再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是说明彼国是借了中国的光吗?假如我们禁止茶叶出口,那英国就会穷得无法过日子。
皇帝说:说的是。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材料三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的157人,孟子61人,孙文17人,曹操11人,诸葛亮8人…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嘉庆皇帝和大臣对英国的看法对吗?为什么?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材料三中,崇拜孙文的人数仅次于孔孟,名列第三。这能反映什么问题?
(2)用史实说明,孙中山是怎样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
2018-01-0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一《孙中山文集》

材料二、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材料三、201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

(2)结合材料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分别概括分析“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的必然性。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背景、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方面简要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

2017-05-0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