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如图所示为1911年年底,武汉大街小巷所张贴的《军政府示》。这一告示表明
A.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B.辛亥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C.革命者重视社会秩序的安定D.革命派已建立中央政府
2021-02-0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文物作为直接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可作为直接史料研究
A.兴中会B.同盟会C.华兴会D.共进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是一位高三学生摘录的部分史料。
1武昌起义爆发后,面对凯歌高进的革命形势,同盟会成员意见不相统属,议论歧为万途”
2部分同盟会会员一心谋求统一与和平,对孙中山提出的防范袁世凯反革命的举措多不理解
3孙武等湖北籍革命党人,对未能在临时政府中得到适当位置不满,于是脱离同盟会,另组"民社",
拥戴黎元洪为领袖

这可用于解释
A.北洋军阀窃取革命成果的机缘B.革命阵营内部的分裂由来已久
C.同盟会难以承担革命领导重任D.袁世凯极力反对近代民主革命
4 . 1902年,梁启超在《国之旧史》中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阅读材料。

历史的记忆

相关人物记载出处
林则徐1839年,林则徐使粤前夕:“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荀利社稷,不敢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林文忠公传》
1840年“八月后,启明星不……以英类作乱,水师提督关天培、湖南提督祥福阵亡为应脸之证”《英夷入粤纪略》
18408月,林则徐被革职伙差大臣后,“柳知夷性无厌,得一步又进一步!若便威不能克,……造地船,则制夷亦……有种国家,虽顶理捐度,不敢自惜”《密陈办理禁烟抗英不能歌手片》
18409月,道元帝下旨将林则徐革职:“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林则徐赴成途中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传》
孙中山1900年惠州起叉术成功,孙中山曾回顾说,在广州起义失败时,人们还视其为“乱臣贼子”,而到惠州起义失败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表明“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孙中山全集》
义和团民时为怀来知县的吴永说:“庚子之役,于吾国创已巨矣,痛已深矣”“然拳匪虽陋,尚知惯外侮之侵迫,同心以卫国家。.特苦其智不足耳。缕指二十年来之事变,吾未尝不叹此辈之.影响,犹为术可厚非也"《庚于西狞丛谈序》
一位御史在奏折中所说:“方今天下强部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愤激久矣。每言及中东一役,愚父老莫不怆然泣下,是以拳民倡议,先得人和,争为投钱输粟。倡始山东,盛于直求,现传及各省。所至之处,人多赢粮景从。父老莫可拴束,妻子不阻挽,独悻悻以杀敌致果为心”《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观点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1-09-14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05 年,华兴会的力量及影响相对兴中会都更大,然而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华兴会会长黄兴却提 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党总理,不必经过选举手续”。这段史料可以证明
A.孙中山在民主革命中影响力更大B.兴中会在斗争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C.黄兴反对走政党选举的合理流程D.革命派在合作之初存在一定分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06年,萍浏醴起义发布檄文:“至外而督抚,内而公卿,有能首倡大义,志切同胞者,则我四万万同胞欢迎爱戴……世袭中华大皇帝之权利以为酬报……但得我汉族为天子,即稍形专制,亦如我家中祖父,虽略示尊严,其荣幸犹为我所得与。”该檄文
A.忽视了民权革命的价值B.促进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C.弱化了民族革命的作用D.推动了统一政党的筹建
7 . 孙中山在庚子年趁北方之乱发动惠州起义曾失败,辛丑年之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而此前举国舆论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造成这种现象的背景之一是
A.士人阶层的价值认同发生变化B.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深入人心
C.立宪派对新政由希望到绝望D.清王朝完全沦为列强的代理人
8 . 1905年,有文章指出若“以因果常例论之,国家政体,必胎于个人教育,政体之文野,视个人之程度而定。……(欧美)政体虽殊,而其为教育之结果,则无可疑”。据此可知文章作者
A.着眼于补全政治制度的缺陷
B.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价值重估
C.受三民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
D.认为中国未具备宪政的基础
9 . 孙中山曾撰文说:“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文中所指的“斯役”指的是
A.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B.甲午黄海海战
C.广州黄花岗起义D.四川保路运动
10 . 孙中山评价20世纪初发生在广州的某一事件时说:“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文中的“斯役”是指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