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里程碑。下列关于辛亥革命进程排序正确的是(     
①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武昌起义爆发
③公布《清帝逊位诏书》                    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A.②④③①B.②③④①C.④③②①D.④②①③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08—1911年,清政府先后公布两份宪法性质的法令。对后者的合理解释是(     
1908年8月《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11月《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君上)总揽;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都不得见诸施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涉;宣战、媾和、缔约“由君上亲裁”……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帝继承之顺序,于宪法规定之;皇帝对内使用军队“须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国际条约非经国会之议决不得缔结……
A.政治改革的重大突破B.拉拢立宪派的政治欺骗
C.应对时局的被动之举D.清末“新政”改革的继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城市与“辛亥革命”的主要史事对应正确的是
A.①中华民国建立并颁布《临时约法》B.②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C.③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D.④保路运动为革命创造契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武昌起义后,部分旧官僚选择反正,或独立,或逃亡,部分立宪派开始投向革命,革命派则为建立全国性的共和政权而努力,外国列强则从观望转而寻找新的代理人。这些现象反映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辛亥革命具有民众基础
C.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D.资产阶级掌握地方大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浙江咨议局大部分议员同情、拥护革命,积极谋划和平独立,分头与当政的满人接触……但总体上,因为立宪派的积极活动,浙江基本上可算兵不血刃,没有发生动乱,并拥戴立宪派领袖汤寿潜出任都督。这可以佐证立宪派
A.为结束君主专制发挥了重大作用B.与革命派政治主张一致
C.以维护满洲贵族既得利益为初衷D.主导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强的态度”等。这篇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A.太平天国运动B.八国联军侵华C.甲午中日战争D.辛亥革命
2020-06-08更新 | 128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2019-06-09更新 | 6774次组卷 | 80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2018-06-09更新 | 9422次组卷 | 8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新解放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这反映出
A.革命军内部缺乏权威领导
B.全国的革命形势如火燎原
C.清王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D.革命党人防止袁世凯夺权

10 .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017-08-04更新 | 3567次组卷 | 35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