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11年11月13日,《民立报》报道:“自鄂事发生后,粤垣官吏异常戒严,民间谣言尤多,无日不宣传党人将于某日举事。粤督大恐,因邀集省中大绅江孔殷、梁鼎芬等筹商解息之策。”这可用于解释(     
A.辛亥革命产生深远影响B.武昌起义重创北洋军阀
C.清廷专制统治难以维系D.广东革命力量较为强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其实包括三折一片,即《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及《请专筹巨款举行要政片》。这三折一片的内容密切相关,构成了一套系统的 变革方案……《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是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新政改革方案……江楚会奏得到朝廷谕旨的批准,从此,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摘编自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190483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主张及为实现这一主张而采取的措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英、法、美、德、日、俄等列强在中国问题上达成“大国协调”:拒绝给予深陷财政困境的清廷或南京临时政府任何一方贷款,强调只有一个更加稳定的、能够代表全中国的政府才能获得列强的财政支持。列强的这一“大国协调”
A.意在挽救清政府的统治B.使中国民族工业走向衰落
C.实为干涉中国内政找借口D.表明西方国家赞同辛亥革命
2021-05-26更新 | 539次组卷 | 12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重大事件
1840—1842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年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武昌起义后,在南北双方和谈过程中,列强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促使双方尽快达成协议。这意味着
A.辛亥革命面临失败的风险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C.列强希望中国建立民主政治D.“南北和谈”已宣告失败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产启迪后来人。

材料二: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恨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三:残酷的事实使革命派从陶醉中清醒过来,再次举起斗争的旗帜,进行了一次次捍卫共和斗争。


(1)材料一对联中的“先行者”指的是谁?“首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共和进行了哪些努力。
7 . 某网站在2010年曾就“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进行了问卷调查。排名前四的城市依次为武汉、广州、南京、北京。观察下图,有关各城市表述正确的是
A.①是临时约法颁布之城B.②是同盟会的创立之城
C.③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城D.④是民国建立定都之城
2020-11-07更新 | 554次组卷 | 16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理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
A.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
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
2019-04-23更新 | 606次组卷 | 22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故事片段如下:

白鹿原上,世代居住着白、鹿两姓子孙。时代变迁,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现任族长白嘉轩之子白孝文、乡约鹿子霖之子鹿兆鹏与白家长工鹿三之子黑娃情同手足,成年后各赴前程。

加入共产党的鹿兆鹏从城里带回革命火种,黑娃成为中坚力量,国裂后兄弟俩被迫逃亡。鹿子霖设计陷害下任族长白孝文,引发族内轩然大波……


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从上述故事片段中提取一个情节,并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再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准确全面。)

10 .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是:“三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名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据此回答:

(1)“三年以来”的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哪一次行动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一军事行动的直接指挥者是谁?

(2)“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的起点事件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在此后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中,中国共产党人汲取的教训是什么?

(3)“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的民主革命中,中国各阶级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列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重大革命斗争?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