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谢放提出辛亥革命的发生和结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革命运动是原动力,立宪运动是助推手,清末新政是催化剂。

陈德辉指出辛亥革命的发生有一个必然性的历史轨迹:清廷的极端腐败,改良主义的曲终人散,列强瓜分中国的加速进行,亡国灭种的大祸迫在眉睫。任何温和的创新和变革尝试都会被扼杀于萌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必将诞生。

杨银权认为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

沈渭滨强调正是晚清近50年的“自改革”,特别是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姜义华则认为辛亥革命的真正动力,其实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精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天下国家责任伦理。

张鸣认为辛亥革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是一场意外。从后来的历史看,立宪的变革,就是非革命的变革对中国显然更好。清政府如果能够正常立宪,宪政、民主等制度迟早会落地生根,社会变革也会比较平稳。

——摘编自孙芳《辛亥革命百年研究综述》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11-28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六完全学校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后,革命军规定“伤害外人者斩”“保护租界者赏”“守卫教堂者赏”。嗣后美国驻汉口领事虽然拒绝承认武昌革命军政府,但同时也拒绝清政府提出的由外国军舰帮助巡护长江,阻止革命军渡江的请求。武昌起义后短短半个多月,中国南方多省宣布独立,美国国务院认为此时向清政府借贷款是“不合时机和不明智的”。虽有个别美国外交官和商人担心革命威胁美国利益,主张干涉中国内政,但美国国务院却收到民众和舆论界潮水般的信件和电报,他们大多要求美国尽快承认中华民国。

——摘编自崔志海《美国政府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原因分析》

材料二   抗战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向美国寻求援助,但因美国顾虑美日关系而遇冷。19392月起,美国才陆续以民间贸易的形式向中国提供几笔数量有限的贷款。太平洋战争美日正式开战前夕,美国政府通过《租借法》,以总统名义扩大对华援助。《租借法》规定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租借”援助即告停止,但中国在19459月以后又继续获得与整个战时中国所获“租借”相当的“援助”。周恩来对此指出,“今日美械师几乎全数用之于进攻中共解放区”。

——摘编自任东来《抗战期间美援与中美外交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政府对中国辛亥革命采取中立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后初期的美国对华“援助”的变化趋势并进行评析。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沉沦”和“上升”的U字型轨迹。一个是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过程,一个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过程。前者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后者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存在着某种关联,但本质上不是互相结合,而是互相排斥。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对观点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