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目标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2021-10-29更新 | 515次组卷 | 45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使群众普遍认同了民主共和制度B.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
C.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D.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2019-12-20更新 | 801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资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入室之实祸。”这反映了立宪派
A.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
B.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C.与革命派的主张趋于一致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性
2019-04-23更新 | 228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4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D.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018-12-21更新 | 170次组卷 | 1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山东巡抚孙宝琦致清廷责任内阁电:“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上述电文主要针对
A.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
B.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
C.中国同盟会发动系列起义
D.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

6 .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2018-06-09更新 | 9422次组卷 | 85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一部)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江苏巡抚程德全、安徽巡抚朱家宝、广西巡抚沈秉堃、两广总督张鸣岐纷纷宣布独立,变成新政权的都督;四川总督赵尔丰则主动把政权交给了谘议局议长蒲殿俊。这种形式的“独立”
A.导致革命党人失去了主导权B.为共和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C.埋下了此后帝制复辟的隐患D.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911年《大公报》发表时评,说“粤乱甫平,川乱旋起;川乱未已,鄂乱又生。敌机之伏,几如遍地火星,随处可以触发。”这些事件
A.冲击了满清政府黑暗统治
B.导致了军阀间割据混战
C.直接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D.造成了亡国灭种的危机
2017-08-1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有人说“妥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更有人说“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材料二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碍)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三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举例说明近代英国、近代中国通过哪些势力的相互妥协保证了新政体的建立。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斥了那些矛盾?最终又各自通过哪种方式实现了妥协?

2017-06-2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学者马勇认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以下对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
A.弘扬了民主意识
B.实现了民族独立
C.结束了专制独裁
D.确立了民主宪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