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11年11月,山东巡抚孙宝琦上奏朝廷请旨革命,清廷回复“奉旨允许”,最终山东于13日宣布独立,但24日又取消独立。这反映了(     
A.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B.地方实力派投机革命
C.官僚的软弱性妥协性D.中央的权力开始下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武昌起义爆发时,江苏议局议长、企业家张謇仍在为中国的和平改良而奔走;同年11月13日,清政府任命张謇为袁世凯内阁的“农工商大臣”,张謇却发表辞职通电,将政府“幡然降谕,许认共和”作为自己出仕的条件。张謇态度的转变反映了(       
A.官僚企业家的投机性B.清廷腐朽本质的暴露
C.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D.袁世凯复辟不得人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一向仇视革命的广西巡抚在全副武装的革命志士及新军将领的“说服”下,一跃成为新政府的领导人;同盟会广西支部部长未能在新政府获得-官半职甚至连在广西都督府成立大会上发言的资格也没有。这最能说明(     
A.清朝的领土已四分五裂B.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
C.辛亥革命潜伏失败隐患D.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的革命形势发展示意图。这一时期(     
A.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B.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进展
C.工农武装割据成燎原之势D.解放区不断发展壮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08—1911年,清政府先后公布两份宪法性质的法令。对后者的合理解释是(     
1908年8月《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11月《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君上)总揽;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都不得见诸施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涉;宣战、媾和、缔约“由君上亲裁”……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帝继承之顺序,于宪法规定之;皇帝对内使用军队“须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国际条约非经国会之议决不得缔结……
A.政治改革的重大突破B.拉拢立宪派的政治欺骗
C.应对时局的被动之举D.清末“新政”改革的继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A.结束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历史B.体现了反帝反封的革命内涵
C.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近代一座城市“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1910年《国风报》评论称其“为南北交通之中心,即美国之芝加哥”,此地还诞生了洋务运动后期创办的规模最大、最有成效的军工企业。该地
A.被辟为近代第一批通商口岸B.成为太平天国的都城
C.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城D.是人民军队创建之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目标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2021-10-29更新 | 515次组卷 | 45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关于是谁打响了辛亥首义第一枪问题,学术界流行的观点是:由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熊秉坤打响。进入21世纪,学术界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以及史实资料,发现过去关于这一问题的结论多有商榷之处,于是进行了新一轮的考证与辨析,提出了新见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昌起义发生时熊秉坤任新军工程第八营正目(班长),他于1913年呈交湖北革命实录馆《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一文对1911年10月10日起义前后的情节有详尽记述。该文追述八月十九日(公历10月10日)工八营方面的细节:该日傍晚,营中革命士兵焦急等候城外炮队发炮,以便起事,然始终未闻炮声信号。而清方军官加紧戒备,对士兵控制甚严,气氛极度紧张。 “将至日暮”,熊秉坤正在营房楼上一排宿舍向陶启元等革命同志布置“待举动”,忽然听得二排宿舍有骚动声响,熊秉坤本人当时的行状为:急忙至棚内携取枪械,即闻枪声四起,子弹齐飞,二排兵士已暴动矣。

熊文进而记述发生的事变:缘该三棚内之支队长金兆龙,得坤改定时限信后,方将准备一切,被本排排长陶启胜窥破。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程定国(程正瀛)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一、三排亦继起。

报人胡石庵撰于1912年农历二月的《湖北革命实见记》,记述了工八营正目朱思武10月11日凌晨对胡石庵陈述的工八营发难情形:适有该营后队二排排长陶启胜巡查各处,窥见同志金君(名兆龙)皮盒内有真子弹数排,吼而起,以掌披金额,曰:“尔谋反耶?”金大怒,狂叫曰:“反!反!即反矣!”即以手叉陶颈,推卧床上。众同志闻声哗起,于是有蒋遂杰、王仲烈、程正瀛等各出枪械,一面呼迫全营起事,一面以枪杆击陶脑,陶晕绝,乃整队下楼。

熊秉坤1914年7月在日本东京参加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在一次聚会上,孙中山指着熊秉坤向在场者介绍:“这就是武昌首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啊!”1918年10月10日,孙中山为上海《晨报》撰文,称“今日何日,此非我革命同志熊秉坤以一枪起义之日乎!”以后在《孙文学说·建国方略之一》中又有“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之说。“熊一枪”之称由此鹊起。

熊秉坤20世纪20年代、30年代、50年代发表多篇忆及辛亥首义的文字,与1912——1913年间撰写的 《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在谁打响首义第一枪问题上大相径庭。他在1957年发表的《辛亥首义工程营发难概述》中提到当时他在楼上巡查,见二排排长陶启胜迎面跑来,“熊开枪对其射击,陶下楼逸去”,金兆龙、程正瀛与军官冲突,“下楼不得”,与枪击无关。这一关键细节的改变,使“首义第一枪”的桂冠移植到熊秉坤头上。而且有关由熊秉坤打响“首义第一枪”的情节,由模糊渐趋明朗,细节愈益具体生动。

——以上材料摘编自冯天瑜、张笃勤著《辛亥首义史》


根据材料,对“是谁打响辛亥首义第一枪”进行考证辨析,并得出结论。
2021-05-24更新 | 201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