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宣布实行革命的16个省出现了25个都督,其中军人占14个。1912年3月,北京政府建立时,“二十二省的都督,十五个是军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后
A.国家存在军阀割据隐患B.军人政府顺应了时代潮流
C.政府治理能力日益增强D.革命党人掌握了地方政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目标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2021-10-29更新 | 515次组卷 | 45卷引用:2019年黑龙江哈尔滨呼兰区一中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江苏巡抚程德全在奏疏中说:“窃自川乱未平,鄂难继作,将士携贰,官吏逃亡,鹤唳风声,警闻四播。”与该奏疏相关的历史事件
A.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C.催生新型革命政权的建立D.表明复辟帝制之举不得人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如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城市与“辛亥革命”的主要史事对应正确的是
A.①中华民国建立并颁布《临时约法》B.②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C.③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D.④保路运动为革命创造契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武昌起义后,鄂、湘、赣用十八星旗,粤、桂、闽、滇、黔用红、蓝、白三色旗、江、浙、皖等省多用五色旗。此外,还有引申天下大同的井字旗,光复旧物的白旗。这表明
A.南北方都成为革命中心B.民族国家观念增强
C.革命发动了大多数群众D.五族共和局面形成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沉沦”有一个“谷底”,这个“底”出现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近代中国虽然“沉入深渊”,却出现了向上的转机,进步的力量开始酝酿和壮大,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跃出这个“谷底”后,中国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摘编自张海鹏《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提出新的观点亦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7 . 有学者认为“纵观晚清历史,清朝统治者根本没有那种审时度势的能力,容纳各方的明智与气度。所以,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的‘极端’逼迫出来的。”以下属于被上层逼迫出来的有
①“预备立宪”   ②同盟会成立   ③保路运动   ④《辛丑条约》的签订
A.①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8 . 下表为新闻出版界对武昌起义的部分记述。据此可以推知,辛亥革命
A.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B.促进了新闻出版业发展
C.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D.民主共和已成社会共识
9 . 1911年10月中旬,《时报》发表社论《哀哉制造革命之政府》,希冀清廷“知所悔悟”。11月初的社论《论国民今日不可存疑虑之见》宣称,“今日战衅已开,政府与国民决无并存之望”。这反映出
A.《时报》的革命立场坚定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革命浪潮难以阻挡D.传媒以救亡图存为己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或自己领导地方宣布独立,或协助革命党人建立军政府,或促使旧官僚反正。立宪派的这些行为
A.表明其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B.推动了立宪运动的顺利进行
C.维护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D.影响了民国初年政局的演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