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的革命形势发展示意图。这一时期(     
A.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B.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进展
C.工农武装割据成燎原之势D.解放区不断发展壮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如表反映了1905一1910年武汉地区重要报刊的创办情况。由此可得出(     
报刊创办时间创办人情况共同点
中文《楚报》1905年日知会会员主笔均传递于军学两界;“倡言大乱”
《武昌白话报》1908年同盟会会员主编
《湖北日报》1908年共进会会员主办
《江汉日报》1908年进步留日学生创办
《雄风报》1910年共进会会员主办
《大江报》1910年振武学社和文学社机关报
A.政治革命需要进行思想宣传
B.辛亥革命有着广泛群众基础
C.推翻清政府成为社会的共识
D.革命党人通过报刊影响政局
2022-07-11更新 | 107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岚华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一个留美学生在民国四年二月廿二日的日记中写道:“又有蒋君翊武,曾肄业中国公学。革命军起,立功为军事顾问,及第二次革命失败,君亡命广西,死焉。年二十九。”该材料能够佐证蒋翊武
①曾领导过国民大革命   ②曾在辛亥革命中立下功勋
③曾反抗袁世凯倒行逆施   ④去世于公历1915年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4 . 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推翻皇帝,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而是为中国传统社会划了一个句号,对19世纪中叶开始被迫进入近代的中国来说抛却了旧传统的束缚,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开辟了一条通路,斩断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材料二某校历史研究小组展开了如下“辛亥革命与民主政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甲、乙、丙三位同学收集到以下资料:

①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③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

④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

三位同学发表了如下看法:

甲: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

乙:很可惜,当时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丙:其实,在当时中国,民主梦破灭是必然的。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中国之形势”、“世界之潮流”分别是什么?孙中山在近代文明方面的“兼收众长,益以创新”,表现在哪里?

(2)如何理解甲、乙两位同学的看法?

(3)试就丙同学的看法,谈谈你的认识?

2018-04-1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州三校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1911年武昌起义以后,全国有十几个省份宣布独立。对这种“独立”理解正确的是
A.分裂割据,反对革命
B.各省响应,共同反清
C.投靠列强,破坏革命
D.党内合作,共同反帝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7 . 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
A.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
2016-11-18更新 | 608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5-2016学年福建连江县尚德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