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武昌起义前后,南方口岸城市地方精英希望通过签办团防,稳定地方秩序。在筹办过程中,支持“新政”“立宪”的绅士和经营现代工商业的新式商人取代传统乡绅成为筹办团防的首要领导者。这反映了
A.不同政治力量的利益诉求B.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C.地方精英迥异的政治态度D.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
2022-05-13更新 | 706次组卷 | 7卷引用:高频考点28辛亥革命-【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第二辑)(全国通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援助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B.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理想
2020-05-30更新 | 781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0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第三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世纪初,湖北革命党人在知识分子、新军中大量散发《警世钟》《猛回头》等书刊。李健侯回忆称:“辛亥前的几年间,在我们学校里,很多禁书都流行着。”而当时的主管部门竟然视而不见。据此可知,辛亥革命率先在武汉爆发主要是因为该地(     
A.宣传得力和社会心理变化B.新军的革命性较强
C.新式教育解放了人们思想D.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4 . 1911年10月,《泰晤士报》在报道辛亥革命时谨慎用词,没有急着对起义进行定性判断。但到了11月则相继发表了《首相袁世凯》《袁世凯的责任》《袁世凯的任务》等文章,而对孙中山的报道则显得不足。这表明《泰晤士报》(     
A.反对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B.根据中国政体变化调整态度
C.默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D.立足英国国家利益进行报道
2023-02-22更新 | 260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先是主张武力镇压革命,很快又宣布“严守中立”。袁世凯1911年11月复出组阁,11月下旬,北洋军攻占汉阳、汉口,12月初,南北议和在上海开始。时局演变表明
A.帝国主义对中国政局变化束手无策B.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得到了暂时稳定
C.形势变化对南方革命党人十分有利D.袁世凯的政治阴谋处处得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为晚清时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
时间汉人(%)旗人(%)
1860—1900年79.120.9
武昌起义时70.829.2
武昌起义后89.510.5

A.汉人社会地位普遍高于旗人
B.政治形势影响清廷用人政策
C.清廷改革派力量逐渐占上风
D.满汉民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2019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武昌起义前,清王朝9个总督职位,其中汉族占据4个,最重要的直隶和两江总督是汉族的陈夔龙和张人骏;14个巡抚职位,其中汉族占据11个。这表明
A.晚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孕育出革命
C.清末中央集权面临挑战
D.政治形势推动了权力格局变化
2019-09-11更新 | 87次组卷 | 4卷引用: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练)-《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讲练测》
8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评价:“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包括
①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②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
③照搬西方体制 ④民族资本主义孱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