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江苏巡抚程德全、安徽巡抚朱家宝、广西巡抚沈秉堃、两广总督张鸣岐纷纷宣布独立,变成新政权的都督;四川总督赵尔丰则主动把政权交给了谘议局议长蒲殿俊。这种形式的“独立”
A.导致革命党人失去了主导权B.为共和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C.埋下了此后帝制复辟的隐患D.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纽约时报》是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五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有500余篇;以改事件的相关城市为标题关键词进行检索的话,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由此判断改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鸦片战争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辛亥革命
3 . 汪朝光对某一事件这样评论道:“历史似乎为近代中国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但是,历史的进程却不似许多人当初的期望,中国的发展没能走上独立富强、民主自由之途,却开启了军阀争斗、武夫治国之径。”该事件
A.极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动摇了列强在华统治根基
C.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创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2017-12-04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宁阳复圣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一轮复习高二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下列有关武昌起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革命党人策划发动
B.新军士兵积极参加
C.孙中山直接领导的
D.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2017-11-2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岳麓版必修一高一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检测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A.太平天国运动B.八国联军侵华
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6 . 武昌起义发生后12天,湖南、陕西两省首起响应,当月内宣布独立的还有江西、山西和云南,这5个省的独立集中地发生在9天之内。这表明
A.革命内部潜伏巨大危机
B.清王朝的统治已被推翻
C.全国性武装暴动提上日程
D.武昌起义带来了示范效应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911年《大公报》发表时评,说“粤乱甫平,川乱旋起;川乱未已,鄂乱又生。敌机之伏,几如遍地火星,随处可以触发。”这些事件
A.冲击了满清政府黑暗统治
B.导致了军阀间割据混战
C.直接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D.造成了亡国灭种的危机
2017-08-19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017-08-04更新 | 3567次组卷 | 3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块考试历史(文)试题

9 . 有人说“妥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更有人说“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材料二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碍)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三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中国古代政治斗争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举例说明近代英国、近代中国通过哪些势力的相互妥协保证了新政体的建立。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斥了那些矛盾?最终又各自通过哪种方式实现了妥协?

2017-06-2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学者马勇认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以下对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
A.弘扬了民主意识
B.实现了民族独立
C.结束了专制独裁
D.确立了民主宪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