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11年11月,山东巡抚孙宝琦上奏朝廷请旨革命,清廷回复“奉旨允许”,最终山东于13日宣布独立,但24日又取消独立。这反映了(     
A.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B.地方实力派投机革命
C.官僚的软弱性妥协性D.中央的权力开始下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20世纪初,湖北革命党人在知识分子、新军中大量散发《警世钟》《猛回头》等书刊。李健侯回忆称:“辛亥前的几年间,在我们学校里,很多禁书都流行着。”而当时的主管部门竟然视而不见。据此可知,辛亥革命率先在武汉爆发主要是因为该地(     
A.宣传得力和社会心理变化B.新军的革命性较强
C.新式教育解放了人们思想D.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大都挂上了自己的旗帜,虽五花八门且颜色、图案各异,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最终取代武汉军政府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这反映出,当时(     
A.国人民族意识增强B.三民主义基本实现
C.清朝统治危机显现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图是英、法两国画报对辛亥革命的报道。英、法画报的标题分别是:“革命军的敌人,五岁的清朝皇帝”、“袁世凯宣誓拥护共和,以剪辫宣告旧时代的终结。”这反映了二者的共同态度是(   
A.对革命的基本肯定B.对革命前景的不乐观
C.对清朝皇帝的同情D.对其在华利益的担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辛亥革命曷为成功于武昌乎?论者⋯⋯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凑巧、种豆得瓜。

——摘编自张春霆《张文襄公治鄂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武汉)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的观点进行论证。
6 . 1911年10月,《泰晤士报》在报道辛亥革命时谨慎用词,没有急着对起义进行定性判断。但到了11月则相继发表了《首相袁世凯》《袁世凯的责任》《袁世凯的任务》等文章,而对孙中山的报道则显得不足。这表明《泰晤士报》(     
A.反对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B.根据中国政体变化调整态度
C.默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D.立足英国国家利益进行报道
2023-02-22更新 | 239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乡邦所作长达十年英勇而坚实的努力,我们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据此可知,武昌首义(     
A.存在一定的偶然性B.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受军阀割据的影响
8 . 晚清时期,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社会各阶层为寻求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以下时间轴展示了其中的四件大事,方框处应填入(     
A.虎门销烟B.左宗棠收复新疆
C.义和团运动D.武昌起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武昌起义爆发时,江苏议局议长、企业家张謇仍在为中国的和平改良而奔走;同年11月13日,清政府任命张謇为袁世凯内阁的“农工商大臣”,张謇却发表辞职通电,将政府“幡然降谕,许认共和”作为自己出仕的条件。张謇态度的转变反映了(       
A.官僚企业家的投机性B.清廷腐朽本质的暴露
C.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D.袁世凯复辟不得人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一向仇视革命的广西巡抚在全副武装的革命志士及新军将领的“说服”下,一跃成为新政府的领导人;同盟会广西支部部长未能在新政府获得-官半职甚至连在广西都督府成立大会上发言的资格也没有。这最能说明(     
A.清朝的领土已四分五裂B.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
C.辛亥革命潜伏失败隐患D.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