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1月1日共和国成立,其间仅有83天。这样迅速的胜利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伟大的革命中都是罕见的。这表明近代中国(     
A.具备革命的社会基础B.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
C.资产阶级已发展成熟D.社会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11年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几乎无一例外地声明保护外国在华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对外国企业和侨民没有干扰。帝国主义列强也在清政府和独立各省之间标榜“中立”。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     
A.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革命B.中国革命党人的妥协性
C.国内外局势的错综复杂D.列强维护在华既得利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一向仇视革命的广西巡抚在全副武装的革命志士及新军将领的“说服”下,一跃成为新政府的领导人;同盟会广西支部部长未能在新政府获得-官半职甚至连在广西都督府成立大会上发言的资格也没有。这最能说明(     
A.清朝的领土已四分五裂B.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
C.辛亥革命潜伏失败隐患D.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武昌起义后,部分旧官僚选择反正,或独立,或逃亡,部分立宪派开始投向革命,革命派则为建立全国性的共和政权而努力,外国列强则从观望转而寻找新的代理人。这些现象说明(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辛亥革命群众基础深厚
C.清王朝已走向崩溃D.革命派控制了地方大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汉阳兵工、钢药两厂,规模原本很大,一直由步兵41标某营驻防。武昌首义后,革命军仍令该营驻守,厂库所存的枪炮子弹,检点后均运到武昌。革命军的做法(     
A.使革命阵营内部出现裂痕B.找到了革命成功的正确路径
C.有助于尽快稳定政治局势D.旨在赢得民众对革命的支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11年9月,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等人组织发动起义,宣布荣县独立,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荣县军政府主动派兵进攻周边地区,保路运动进入了全面的武装斗争状态。据此推断,这次起义
A.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B.推动了各省相继宣布独立
C.受到了辛亥革命的鼓舞D.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图为晚清的一份电报原文。该电报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军咨府致萨镇冰函稿

八月二十三日(10月14日)


敬启者:湖北事机危迫,时期万不可缓。贵大臣所辖之军队,务令迅赴汉口,攻击匪徒,沿途万勿延误为要。此颂日祺。

军咨府启

A.太平天国战局激烈B.清末新政成效显著
C.辛亥革命的突发性D.晚清民族危机加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图是武昌起义后部分省份使用的旗帜图形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因为五色旗代表了清末民初最普遍的观念,参议院决定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以十八星旗为陆军旗。这反映了
A.国家和民族至上的观念B.国家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人民主权的原则得到确认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辛亥革命时期,各党派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它们纷纷以标榜“共和”为宗旨。《申报》评论说:“不问党内宗旨如何,争相入党,以为运动机关”,“人党以后,悬挂徽章,猝然被人质问党旨,茫无以对”。这表明当时
A.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B.政党政治确立
C.民众思想觉悟迅速提升D.政治参与活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カ,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极力主张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的权威一并衰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攫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

——摘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