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11年11月13日,《民立报》报道:“自鄂事发生后,粤垣官吏异常戒严,民间谣言尤多,无日不宣传党人将于某日举事。粤督大恐,因邀集省中大绅江孔殷、梁鼎芬等筹商解息之策。”这可用于解释(     
A.辛亥革命产生深远影响B.武昌起义重创北洋军阀
C.清廷专制统治难以维系D.广东革命力量较为强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11年8月,保路运动由“文明争路”转向激烈抗争,四川142个州县的工人、农民、学生和市民纷纷投身其中。9月,运动发展为全省抗粮抗捐,出现了群众性罢市、罢课风潮。这一运动(     
A.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激化B.得到武昌起义的有力支援
C.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爆发D.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转型
3 . 辛亥革命前后,女子军事团、中华女子侦探团养成所、女子后援会北伐军救济队、女子协赞会等女子社团纷纷成立。这些社团多以支援革命及彰显妇女的“国民”义务为宗旨,但多数社团存在的时间极短。这些女子社团发展受阻主要缘于(     
A.尊孔复古的逆流B.社会性质的制约
C.女性的经济依附地位D.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
2023-04-09更新 | 587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图“?”处应填入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B.广州起义C.武昌起义D.秋收起义
2023-02-08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职业教育中心(升学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2-23高一上·四川凉山·期末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尤其是中心城市武汉)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绝非一颗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首义之城”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首义的时间及背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该材料(     
A.表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B.表明清政府业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C.说明辛亥革命发生的必要性
D.说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停止
2023-01-18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11年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几乎无一例外地声明保护外国在华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对外国企业和侨民没有干扰。帝国主义列强也在清政府和独立各省之间标榜“中立”。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     
A.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革命B.中国革命党人的妥协性
C.国内外局势的错综复杂D.列强维护在华既得利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1911年10月16日),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该“约法”(     
A.诞生于武昌起义胜利之后B.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
C.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D.宣告清朝专制统治的结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武昌起义爆发时,江苏议局议长、企业家张謇仍在为中国的和平改良而奔走;同年11月13日,清政府任命张謇为袁世凯内阁的“农工商大臣”,张謇却发表辞职通电,将政府“幡然降谕,许认共和”作为自己出仕的条件。张謇态度的转变反映了(       
A.官僚企业家的投机性B.清廷腐朽本质的暴露
C.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D.袁世凯复辟不得人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武昌起义后,部分旧官僚选择反正,或独立,或逃亡,部分立宪派开始投向革命,革命派则为建立全国性的共和政权而努力,外国列强则从观望转而寻找新的代理人。这些现象说明(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辛亥革命群众基础深厚
C.清王朝已走向崩溃D.革命派控制了地方大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