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目标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2021-10-29更新 | 515次组卷 | 45卷引用:【市级联考】安徽省黄山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卷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材料二   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材料三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指出: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的事例。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材料二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材料三与材料二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评价?
2021-10-09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一位老师在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时采用了列表法,其中有一栏如下,空白处应填入的正确项是
阶段时间事件影响
准备1911年5月为湖北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

A.中国同盟会成立B.广州黄花岗起义
C.四川保路运动D.湖北军政府成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据统计,从武昌起义爆发到1913年底,全国各地新成立的社团近700个,这些社团绝大多数是私法社团,而且种类很多,如联谊类79个,实业类72个,公益类53个,学术类52个,教育类28个,慈善类20个等。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社团中,政治类312个,占总数的45.7%。当时社团大量涌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B.民众的民主意识逐渐觉醒
C.《中华民国约法》颁布D.实行共和体制成国人共识
2021-04-21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11月考后强化历史试题(新课标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1月8日,南京城外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举事,攻城不下,东退镇江。得江浙联军的协助,二次进攻,经过八天战斗,击败了江南提督张勋,12月2日占领南京,长江以南遂无清军踪迹。”材料记载的这场军事行动
A.加快太平天国的定都进程B.推动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
C.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瓦解D.直接为武昌起义提供时机
2021-04-0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白蒲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历史试题(选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有史料记载:“四川铁路风潮日形紧张。革命潮流亦随之播荡,日甚一日。留东革命党人,向内地进发者,日有多起,不久或将有大事发生。”材料中的“大事”很快就爆发了。据此可知,该事件
A.促使学生成为革命先锋B.加速满清政府的覆灭
C.动摇列强在华统治根基D.打响北伐战争第一枪
2021-02-22更新 | 1001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苏省基地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12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它使传统中国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它”的发生地是(  )
A.武昌B.南京C.南昌D.上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武昌起义后,在南北双方和谈过程中,列强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促使双方尽快达成协议。这意味着
A.辛亥革命面临失败的风险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C.列强希望中国建立民主政治D.“南北和谈”已宣告失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需求相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