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11年11月初,《申报》因报道革命军失守汉口而激起民众的愤怒,致使该报社橱窗被损毁。《中外日报》《新闻报》等报也均因为刊载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而导致报社被捣毁。这说明当时
A.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B.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的镇压
C.新闻界极度缺乏民主革命意识
D.新闻造假遭到民众的抵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政治口号是政党、阶级等为实现政治目标提出的带纲领性、鼓动性的政治旗帜。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迅速放弃他们早先提出的“驱除鞑虏”主张,而主张“五族共和”,“五族平等”,旨在
A.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突出清朝政权已土崩瓦解
C.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D.强调中华民族的一致对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2019-06-09更新 | 6775次组卷 | 80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家指出,人类历史上很多政局动荡同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可能是内部的社会机制到了应该调整的时候了,譬如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口压力太大而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第二,国家之间、文明之间的冲突。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选取中外近代史上的两则事件进行论证
2019-05-22更新 | 253次组卷 | 4卷引用:西藏林芝市、日喀则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
A.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
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
2019-04-23更新 | 607次组卷 | 22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资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入室之实祸。”这反映了立宪派
A.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
B.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C.与革命派的主张趋于一致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性
2019-04-23更新 | 228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适合于评价
A.南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武昌起义
D.护国运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1939年胡适曾说:“十月十日之于中国人的意义就等同于七月四日之于美国公民的意义。”胡适所言“十月十日”发生的事件的直接结果是
①辛亥革命正式爆发
②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③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④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故事片段如下:

白鹿原上,世代居住着白、鹿两姓子孙。时代变迁,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现任族长白嘉轩之子白孝文、乡约鹿子霖之子鹿兆鹏与白家长工鹿三之子黑娃情同手足,成年后各赴前程。

加入共产党的鹿兆鹏从城里带回革命火种,黑娃成为中坚力量,国裂后兄弟俩被迫逃亡。鹿子霖设计陷害下任族长白孝文,引发族内轩然大波……


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从上述故事片段中提取一个情节,并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再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准确全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书中反映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戊戌变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