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有言,“新政开始后,清政府下令在全国一些重要城市设立各种军事学堂,以满足新军扩编的需要……新军比起旧军来,确实表现为一种力量,但这种新的力量对腐朽的清王朝来说,却是一对深刻的矛盾。”作者旨在强调新军(     
A.巩固了清朝统治B.强化了中央集权
C.开启了新政改革D.埋下了清亡祸根
2022-07-02更新 | 138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11年《蜀军政府对内宣言》指出:“惟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祖国之后,一切政治之腐败,尚当与民变革……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该宣言
A.强调了古今革命具有相通性B.意在论证反清民族革命的合理性
C.体现了民权主义的精神内涵D.说明古代农民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指出:“之所以有这场革命,根本原因是清朝到了末路,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内忧外患交迫,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是结束满人统治。”该学者意在强调
A.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B.思想观念影响社会改造
C.资产阶级重视发动群众D.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谢放提出辛亥革命的发生和结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革命运动是原动力,立宪运动是助推手,清末新政是催化剂。

陈德辉指出辛亥革命的发生有一个必然性的历史轨迹:清廷的极端腐败,改良主义的曲终人散,列强瓜分中国的加速进行,亡国灭种的大祸迫在眉睫。任何温和的创新和变革尝试都会被扼杀于萌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必将诞生。

杨银权认为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

沈渭滨强调正是晚清近50年的“自改革”,特别是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姜义华则认为辛亥革命的真正动力,其实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精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天下国家责任伦理。

张鸣认为辛亥革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是一场意外。从后来的历史看,立宪的变革,就是非革命的变革对中国显然更好。清政府如果能够正常立宪,宪政、民主等制度迟早会落地生根,社会变革也会比较平稳。

——摘编自孙芳《辛亥革命百年研究综述》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11-28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六完全学校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