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及黄花岗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
2023-01-07更新 | 3056次组卷 | 19卷引用: 福建省安溪龙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1898年创办的《无锡白话报》以通俗的文字介绍俄皇彼得变法、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故事;1903年成书的《警世钟》里写道:“恨的是满洲政府不早变法。你看洋人这么样强,这么样富,难道生来就是这么样吗?”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白话文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B.清政府的舆论控制松弛
C.有识之士有所关注民众力量D.大众传媒引领思想解放
2022-01-21更新 | 189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1905年,有文章指出若“以因果常例论之,国家政体,必胎于个人教育,政体之文野,视个人之程度而定。……(欧美)政体虽殊,而其为教育之结果,则无可疑”。据此可知文章作者
A.着眼于补全政治制度的缺陷
B.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价值重估
C.受三民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
D.认为中国未具备宪政的基础
4 .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章太炎在东京《国民报》上发表《正仇满论》,指出:“夫今之人人切齿于满洲而思顺天以革命者,非仇视之谓也”,1903年又在《苏报》上发表《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认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这说明章太炎
A.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B.支持反清革命
C.反映民族矛盾的尖锐D.支持君主立宪
2021-05-1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晚清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论战,部分观点如图。此论战的双方是
A.地主阶级顽固派与洋务派B.顽固势力与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保皇派与革命派D.封建顽固势力与革命派
6 . 1907年,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纪念题名录中共有95人题词,其中62人附记国籍,写法如下:支那18人,清国12人,中国、中华7人,不附国号者25人,这反映出当时留日学生
A.内部分裂严重B.有较强民族自豪感
C.王朝意识受到冲击D.都不满清廷腐败无能
7 . 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D.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
2020-10-23更新 | 150次组卷 | 29卷引用: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1911年,革命党人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我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汝体吾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随后他投入的战斗是(        
A.黄花岗起义B.武昌起义C.四川保路运动D.护国运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与社会转型》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0 . 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
B.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
C.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
D.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2019-08-24更新 | 2276次组卷 | 34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