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及黄花岗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民主义
主要提倡者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孙中山等
指导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主要成绩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清帝退位等
性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面对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两大阶级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任选一种方案,写一份演讲稿来争取民众的支持。(要求:明确所选方案,拟定演讲题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
2020-10-07更新 | 29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的恶当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尽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统治,这由于政体不好的缘故,不是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二   1978年12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在讲到民主和法制的关系时,邓小平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他强调:“必须使民主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改编自金冲及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行“政治革命”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以及新时期民主制度逐渐完善的表现。
2020-01-20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
B.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
C.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
D.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2019-08-24更新 | 2276次组卷 | 3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4 .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章太炎在东京《国民报》上发表《正仇满论》,指出:“夫今之人人切齿于满洲而思顺天以革命者,非仇视之谓也”,1903年又在《苏报》上发表《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认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这说明章太炎
A.主张反清革命
B.反对民主共和
C.提倡保皇立宪
D.支持君主立宪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
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谘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

2018-08-25更新 | 1375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二十六中学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庚子变乱后清政府内部讲“民主”、骂“专制”不再敏感,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这是因为
A.民主共和成为政治共识
B.满清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C.反满兴汉已经深入人心
D.革命派和立宪派达成妥协
9 . 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欲杀则杀,欲捕则捕,不必有供,不必案律。”张曾扬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后其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末舆论界支持革命
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10 . 晚清世界历史教科书《万国历史》,有意删减或修改原著中的某些词句:将“以固人民之自由及平等之权利”删掉、将“法兰西革命”改为“法兰西变乱”、“革命时代”改为“旧学改革时代”等。晚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A.促使更多的人了解世界B.宣传救亡图存爱国理念
C.压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D.探索西方国家富强奥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