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理论成果,他所具有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为中国人民开辟了一个政治生活的新时代。”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性”表现在(     
A.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
C.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2 . 二十世纪20年代,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写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中国(     
A.民众政治参与热情高涨B.选择君主专制制度符合国情
C.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D.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法国启蒙学者关注公民教育,认为专制国家的教育只是“培养好奴隶”,不会造就出真正的人。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只因在恶劣的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子女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其中的天才被埋没。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些构想为推动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

——摘编自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材料二   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临时约法》首次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1)根据据材料一,指出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启示。
2022-03-26更新 | 481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图为1912年6月创作的《过渡时代之新民国》漫画。该漫画的主旨是

附注:画面近处,两只船在风浪中航行,驶向“完全共和"的彼岸。桅杆上都挂着“新民国”帆。它们受到“外患”冲击。拿近彼岸的船装载“内政”,满帆前行,帆上写“须不分畛域,化除意见;协力同心,各尽其天职,以期同帆共济"。另一只船上的两位掌舵者正闹“意见”,船上其他人正焦急地看着他俩。整个帆船就要被“外惠”的恶浪吞没。画面上方,作者题宇:“事急也,国危奐,一般闹意气者听之,一般争党见者看看。”

A.展示民国初复杂的经济形势B.揭示民主实践之不足
C.表达对民国初年政治形势的忧虑D.号召国民支持新政权
2022-03-03更新 | 230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南北会谈,初步达成“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从多数取决”的协议。这时,孙中山回国并被各省代表会议举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公开质问南方:“选举总统是何用意?设国会议决君主立宪,该政府及总统是否亦即取消?”这表明,袁世凯
A.公开反对共和政体B.极力推行君主立宪
C.凭借实力影响局势D.抵制进行社会革命
2021-05-17更新 | 398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下图是《民权画报》于1912年8月13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画中有一只猿猴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该漫画
A.继承传统文人画基本风格B.反映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决心
C.反映当时政治转型的艰难D.讽刺袁世凯政府的保守落后
7 . 中西思想文化相互交融,彼此影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耶稣会士们近百年的传播,终于从1685年到1789年,在欧洲形成了100年的“中国的文化热”。……在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之前需要有近百年的思想准备。这个思想准备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新思想,耶稣会士传入欧洲的儒家思想,这两种思想之精华的整合。

——引自《中国儒学与欧洲启蒙思想》

材料二   启蒙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孙中山主张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其领导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思想充分表达出来,是对启蒙思想的一次完整体现。

——人民网

材料三   最初,邓小平并没有一个总计划。他只有一种务实意识,为了能使改革取得成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有中国的特色,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这一点上,他与毛泽东不无相似之处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谁?文艺复兴的“新思想”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吸收了欧洲启蒙思想中的哪些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大重要理论成果。
8 .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B.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D.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9 .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赋予参议院广泛的权力,利用立法权束缚行政权。第33条规定“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同意”。上述条文(        )
A.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B.灵活运用了民主自由原则
C.体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性D.通过权力制约以维护共和
2020-02-11更新 | 702次组卷 | 3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制度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2)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材料三   1901年,张之洞提出:“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3)张之洞的言论中体现了新旧时代的矛盾,依据以上材料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4)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材料五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三条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5)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的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