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公布的)《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规定,凡年满二十五岁之男子,在选区之内居住二年以上而具有下列资格之一者,得为候选人:(一)年纳直接税二元以上;(二)有五百元以上之不动产;(三)小学毕业以上或同等学力。选民资格相同,但年满二十一岁即有投票权。

材料二   现在男子算有参政权没有?说没有吗?约法上明明规定;说有吗?民国成立十一个年头,看见那(哪)一位男子曾参过政来?还不是在选举人名册上凑些假名,供那班“政棍”买票卖票的工具。

——梁启超《人权与女权》

材料三   民主建国会代表章乃器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分组讨论和大会报告轮番地举行,保证了大家都有充分的发言权,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做到了反复讨论,不厌求详,做到了多数起了决定作用,少数心悦诚服。这才是真正的、彻底的民主。”

在参加完北平各界代表会议后,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慨然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而他们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1)材料一、二,从法律规定和实践两方面概括民国初年民众参政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建立之初民众参政情况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19-01-0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河北省承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名校联考月考历史试题
2 . 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了两部宪法,其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可知,这两种宪法都体现了
A.“人民主权”思想
B.“三权分立”思想
C.社会主义思想
D.三民主义
2018-12-1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3 . 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了两部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可知,这两部宪法都体现了
A.“人民主权”思想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三权分立”理论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18-08-27更新 | 525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美术班下学期第一次(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近代中国一系列法律性文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都明文规定了独立、公开审判的司法原则——“法官独立审判,无论何人,不得干涉之,法院之审判,须公开之”。司法独立的原则不仅写在宪法中,而且在实践中也有所体现。这反映出
A.社会对司法公正的追求
B.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C.近代中国宪政不断完善
D.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内容为中国和美国部分重要法律文献。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2018-09-18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1月第九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A.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
2018-07-24更新 | 367次组卷 | 2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种做法
A.引发政体频繁变更社会动荡B.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
C.因人设法违背法律精神D.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可数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为防止人治,《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二一个重要的进步是1912年宣告几千年帝制终结的中华民国建立。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试验。它埋葬了君主制度,普及了民主观念,而它的迅速失败又引发了对搬运西方民主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新的探索。

—徐宗勉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材料三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以法治取代人治的原因。据材料一,指出《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中华民国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试验”。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9 . 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司法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基本一致
C.建立了与英国相同的政体
D.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原则制定
10 . 1912年底,云南都督蔡锷认为,《临时约法》使得临时政府难有作为,如果正式宪法由国会制定,“难保不偏重党见,趋于极端,徒为防制行政首长之条规,致失国家活动之能力”。据此可知蔡愕(       
A.主张修改约法,强调权力制衡B.反对政党政治,巩固革命成果
C.主张推动宪政,维护民主共和D.质疑议会民主,增强政府权威
2018-05-18更新 | 160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河北省张家口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