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著名学者季云飞认为“武昌起义以前,民族资产阶级、农民、市民和军人的反满式?成为政治生态的主流……而武昌起义后国民政治心态演化,出现‘崇权威'及‘追求秩序安定’两大特征”。这一转变(     
A.加速了保路运动的爆发B.促进了民族工业春天到来
C.埋下了帝制复辟的隐患D.突破了旧三民主义的束缚
2023-03-26更新 | 776次组卷 | 7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中国的户籍制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个时期的户籍管理又与当时的政治形态紧密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81年,明太祖对户籍立法进行改革,实行黄册制度。黄册以里为单位(每110户为1里),登载各户的人丁、财产变迁情况。同时,又编绘鱼鳞图册以登录田土,所谓“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明朝户籍有严格的类别区分,主要为民、军、匠三大类。尽管在明朝中后期,由于官僚机构的衰朽,这套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但它的历史意义仍是不容低估的。

——选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时间文件摘要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户籍
1964年《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限制户籍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
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有经营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农民可以进集镇落户,同集镇居民享有一样权利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

材料二 1911年,清廷制定了《户籍法》,作出关于户口及其变动事项的合法登记程序及管理机关的规定,标志着具有近代国际通行意义上的户籍原则和户籍登记管理制度的产生。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移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同时,商品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也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自由迁徙。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重新实行保甲制度,以户为单位,连保连坐,实质是将中国最基层单位——乡村中的居民捆绑在一起,以维护社会秩序,强迫民众承担各种义务。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材料三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变迁的相关文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户籍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并简析其意义。
2023-03-03更新 | 41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四省联考 变式试题专练
3 . 中国古代“选举”的本义是选贤任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发生了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选举”逐渐脱离中文传统涵义,转变成与英文“elect”对应的概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权利,但是却没有规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后来的选举法又对选民资格作了性别、年龄、财产等种种条件限制,使妇女、贫苦群众和一部分资产阶级丧失了选举权。

——摘编自刘东、曹均学《对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1953年《选举法》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有21.479 8万个,进行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共为571 434 511人,全国参加投票选举的选民达2.78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

——摘编自柳润涛《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普选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初期选举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民国初年选举相比,新中国首次普选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