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5 道试题
1 .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下表为南京临时参议院与清朝咨议局对选举国会议员的资格规定,据此可知民国初年(     
居住年限不动产教育程度选民年龄
南京临时参议院居住选区两年以上500元小学毕业21岁
清朝咨议局居住选区十年5000元中学毕业25岁

A.政府积极践行民主政治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法制建设逐渐走向完善D.选民素质整体水平下降
2 . 观察表中有关法律(或制度)的表述,可以得出(     
体现原则(或确立制度)
1787年美国宪法三权分立主权在民……
1791年法国宪法主权在民……
1688英国《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主权在民责任内阁制……
①上述国家都已确立了共和政体②法律条文都体现防止专制的倾向
③《临时约法》是最完善的法律④民主与法治是近代社会历史潮流
A.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④
3 . 1912年8月,同盟会会员赓韶在《民权画报》刊发了其漫画作品《环游地球》(下图)。漫画中一只猿猴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此漫画意在(     
A.肯定资产阶级宣传民主自由的思想
B.赞扬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议会斗争
C.讽刺袁世凯破坏共和推行独裁统治
D.揭示袁世凯复辟得到了列强的支持
4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理论成果,他所具有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为中国人民开辟了一个政治生活的新时代。”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性”表现在(     
A.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
C.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5 . 为防袁世凯专权,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法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主权在民
B.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制度的终结
C.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D.国家权力结构基本仿照三权分立但又有创新
6 . 在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由于政治主张的不同而尖锐对立,革命派排皇,立宪派保皇,双方势同水火。立宪派依附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势力与革命派对抗,革命派内部在中华民国建立后发生分化。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我国(     
A.实行政党政治的政治基础薄弱B.革命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迅速D.政党之间的党争多于联合
7 . 1916年《新闻报》刊发了一则漫画《愿人人以此自绳》(如下)。漫画中,一群人被一大根绳索约束在一起,而绳索勾勒出“约”字样,用以指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各阶层认可《临时约法》B.军阀纷争受到法律约束
C.民众渴望维护民主政治D.民国初年法律体系完备
8 . 宋教仁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称:“美利坚合众国之制度,当为吾国他日之模范。”1912年3月,有同盟会成员指出:“政党内阁其主义在取强有力之政府,吾国采法国制,则总统立于内阁之外,不与内阁同肩其责。”这一说法得到革命派的广泛赞同。对材料解释合理的是(     
A.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引发民众不满B.列强竭力干涉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C.革命党人意图调整政体维护共和制D.欧美宪政经验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9 . 袁世凯在清帝退位后致电临时政府,“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亲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袁世凯通电旨在(     
A.淡化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巨大历史功绩
B.表明推翻君主专制和杜绝复辟帝制的决心
C.认同共和制为世界潮流,最有利于中华民国发展
D.提高自己在民国创立中的地位来获取政治资本
2022-09-27更新 | 1847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后,全国大部分省宣布成立军政府,湖北军政府制定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对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进行了规定,勾勒出议会民主制的雏型,从制度上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选举制度的基础。南方独立各省的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是具有国会性质的机关,其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参议院议员及大总统选举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南京临时参议院,进行第一届临时大总统的选举。之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民主选举制度的基本内容进行规定。临时参议院制定了一整套包括国会议员选举制度、省议会议员选举制度及大总统选举制度在内的选举制度,进行了民国初年的第一次国会选举、省议会议员选举及大总统选举。在北京临时参议院时期,又相继制定了《国会组织法》参议院议负选举法》众议院议员选举法》《大总统选举法》,这些法律的形成确立了民国初年的选举制度。

——摘编自唐可迈《民国初期选举制度评价》

材料二   1937年、1941年、1945年大部分抗日根据地所辖的乡、县、边区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选举,选举产生了边区各级参议会和各级政府。选举实行“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投票”原则,规定“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以说,抗日根据地的选举是真正具有“普遍而平等精神”的选举。当时边区90%以上的群众是文盲,为保证选举的顺利进行,晋察冀、晋绥、晋西北、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均从实际出发,创造了投豆、票选、画圈、画杠等多种投票方法。此外,还表演选举话剧、出版选举报刊等,共产党员和干部则挨家挨户宣传选举的重要性,有的为了方便选民投票还背着投票箱上门。到1941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约有91%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摘编自王冬梅《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创性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选举制度得以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抗日根据地的选举活动。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