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2023-10-2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2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柬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摘编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的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因“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而采取的探索分别是什么?并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主要趋势。
3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际起草人宋教仁意在通过对大总统权力加以制约来限制袁世凯的独裁,同时也是为了防止革命党内部出现集权趋势。这反映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确立三权分立B.与三民主义相悖
C.具有强烈民主色彩D.获帝国主义支持
2022-03-08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最大特点在于制定了最大限度强化议会权力的责任内阁制,其实际起草人宋教仁意在通过对大总统权力加以制约来限制袁世凯的独裁,同时也是为了防止革命党内部出现集权趋势。这反映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具有强烈的民主色彩B.与三民主义原则相悖
C.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追求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目标,走向民主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制,奉行的宗旨和原则是自由和平等,自由体现于政治生活为“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平等则要求“数学(数量)平等”,就是说“全体公民人人相等”。所以,政事必须经公民集体议决,由大多数人的意志裁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施治生《试论古代的民主与共和》

材料二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议会批准,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税,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越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8)议会之选举是自由的。

——《权利法案》

材料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如何发展完善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6 .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     
A.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B.盲目照搬西方政治体制
C.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D.提高了总统的个人权力
2023-03-03更新 | 393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辛亥革命爆发前,革命派人士的口号主要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武昌起义后,革命派在南京建立的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临时约法》中,明文规定民族平等。这一变化在当时有利于
A.限制袁世凯的权力B.宣扬共和与维护统一
C.防止列强瓜分中国D.调动群众反清积极性
8 . 1912年初,法国驻华官员拉伯第指出:一旦共和建立,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共和的缔造者们一定会让袁世凯靠边站,不会让他在中国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
B.革命党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C.中华民国遵循三权分立原则
D.列强在华统治方式开始变化
9 . 南京临时政府匆匆成立后,相继颁布了《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以下简称《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临时政府的政治体制迅速树立。

材料一 《临时约法》共分7章、56条,在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和人民应该享有的诸种权利后,明确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肯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张岂之、陈振江、江沛《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指出其在当时的实质意义,结合所学分析《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组织大纲》规定,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统帅海陆军”之权;经参议院同意,“有宣战、媾和、缔结条约”、“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任免国务委员及外交专使”、“设立临时中央审判所”等权力。显然,临时大总统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元首……建立这样的政府体制,固然有孙中山对于美国政府体制心仪已久的缘故,在当时也确实有必要。

——张岂之、陈振江、江沛《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2)比较以上两个文件关于总统权力的规定,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民国政体发生的变化。
10 . 中国古代“选举”的本义是选贤任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发生了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随着西方选举概念的输入,“选举”逐渐脱离中文传统涵义,转变成与英文“elect”对应的概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权利,但是却没有规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后来的选举法又对选民资格作了性别、年龄、财产等种种条件限制,使妇女、贫苦群众和一部分资产阶级丧失了选举权。

——摘编自刘东、曹均学《对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1953年《选举法》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有21.479 8万个,进行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共为571 434 511人,全国参加投票选举的选民达2.78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

——摘编自柳润涛《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普选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初期选举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民国初年选举相比,新中国首次普选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